欢迎光临: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联系QQ : 2669103475 登录 注册
收录(17307)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微信营销 > 微商动态 > Vol.6 | 在爱中共生——读《爱的多重奏》

Vol.6 | 在爱中共生——读《爱的多重奏》

作者:   来源:  热度:3028  时间:2023-11-29
Vol.6|在爱中共生——读《爱的多重奏》文派2015-07-26第六期在爱中共生——读《爱的多重奏》文/刘梦秋《爱的多重奏》是法国哲学家阿兰amp;midd
Vol.6 | 在爱中共生——读《爱的多重奏》

 Vol.6 | 在爱中共生——读《爱的多重奏》

 
文派  2015-07-26
 
第六期
 
在爱中共生
——读《爱的多重奏》
 
文/刘梦秋
 
《爱的多重奏》是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与法国著名记者尼古拉·特吕翁在阿维尼翁戏剧节的「观念剧」系列中,所做的一次以“爱”为主题的公开谈话节目实录。对谈形式使得本书保有了古希腊独有的哲学对话的形式。因此,与其说它是一本关于爱的整饬论著,不如说是一场关于爱的哲学辩证法,其中有提问者的谦卑和锐利,有回答者的审慎与睿智。当然,如题目所示,本书亦是一曲对爱的颂歌,穿过时代的熙熙攘攘、计算理性和晦暗怀疑,仍然秉持着对爱的坚定信仰。
 
首先有必要廓清,本书所谈的“爱”,在大部分时候专指恋人(男女?男男?女女?)之间的情爱,即通常所说的爱情。但某些时候,尤其是当论及政治的时候,往往又会超逸出爱情的范畴,而泛化为“一种博爱的审美形式”,如巴迪欧对法国国庆节的描述:“爱,这种普世的力量,暧昧而又性感,超越国界与社会阶层,而在这一天,人们在广场和大街上举行庆典,庆贺我们的军队、民族和国家。”
 
 
“爱,这种普世的力量,暧昧而又性感,超越国界与社会阶层,而在这一天,人们在广场和大街上举行庆典,庆贺我们的军队、民族和国家。”
 
在这本对话集的开篇,巴迪欧首先谈到了三种关于爱的现代观念,并在自己的爱情哲学基础上,对这三种流行观念做了一一驳斥:
 
第一种是商业的、法律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表述下,爱成了两个自由个体之间的契约,两个个体之间令人激动的遇合成了一系列人为设计、理性计算的结果。巴迪欧将此种对安全的爱情的崇拜称之为爱情所受到的“安全性威胁”,他认为,爱情不可能是完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赠予生命的礼物。当人们基于个人安全的名义,通过事先的安排、计算避免一切风险、一切偶然的邂逅,最终只会在没有风险的名义下,失去生命的诗意。况且,风险从不曾消失,就如同“零伤亡”战争是个悖论一样,风险只不过是转嫁到没有为爱情设置安全阀的一方身上。因此我认为,商业、法律观念的契约关系所折射的二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只是假象,实质上这是一种极端利己和自我保护的爱情观念。
 
 
爱情中,风险从不曾消失
 
第二种是怀疑主义的爱情观念。这种观念常常把爱情化约为简单的身体和精神快餐,否认爱情的重要性,认为爱情是一般意义上的享乐主义的变化形式。在巴迪欧看来,这种观念在哲学上渊源有自。他说,自古以来的哲学家们总是在关于爱的两种极端观念中摇摆不定,其中一派将爱祭上神坛,将爱视作主体体验的最高阶段,以宗教冲动的类似物的名义为爱辩护;而另一派则对爱持灰暗的否定态度,正是这一派构成了流行的怀疑主义的爱情观念的思想源泉,例如叔本华就认为,爱是性欲的荒谬表现;更细致也更悖论的辩护来自于拉康的性关系不存在论,拉康认为,性关系是不存在的,因为在性爱中,每个个体只和自己打交道,他人的身体只是自身享乐的媒介。在性爱中赤身裸体、贴身相对的两人只是表象,实质上性爱的快感将人带至远方,远离他人。因此,性关系是一种自恋式的、想象式的关系。
 
然而实际上,如果按照逻辑推衍下去,拉康的性关系不存在论恰恰抵达了与其晦暗的哲学起点相反的方向,抵达了对爱的存在的肯定和拥抱。拉康自己即提出了“爱是性关系的替补”的说法。
 
如何理解这一说法?一种较为平庸的理解,是认为爱是在缺乏性是的一种想象性补充。巴迪欧说,性,无论多精彩,在结束的时候就会进入某种虚无,由此性受制于某种重复性法则。而在性关系的空白间歇阶段,爱即起到粘着剂的作用,使即使在性关系不存在的时候双方仍能紧密相连。然而我认为,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因为它仍然把性视为二人关系第一性的,爱仅仅作为性的补充和后备军出现。它不能推导出对他者处境的真正关切,也就无法对抗性关系不存在论的进一步怀疑。
 
另一种理解,则认为爱有其本体论的维度(不再是第二性的后备军了),爱与性的区别在于,性总是朝向他人具体的特殊片段,例如胸部、臀部等等,而爱却是朝向他者整体的。正是在爱中,主体超越了性设置的自我镜像,超越了自恋,超越了作为媒介的他者表象,真正跃入了他者的处境而与他者共同生存。那么如何理解性与爱之间的关系呢?巴迪欧说,爱是一种宣言,托付身体是托付给这种整体的物质象征,性——身体的仪式只是语言——爱的宣言的物质抵押品。
 
 
“爱是一种宣言,托付身体是托付给这种整体的物质象征,性——身体的仪式只是语言——爱的宣言的物质抵押品。”
 
巴迪欧要对抗的第三种流行观念,是浪漫主义式的爱情观念。这种爱情观把爱等同于相遇的一瞬间,也就是说,在相遇这一具有魔术般神奇外表的特殊时刻,爱被点燃、被消费、被耗尽。在浪漫主义的爱情神话中,两人相识、相爱、迅速的不分你我,融为一体,不再维持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个体性。巴迪欧引证瓦格纳的音乐剧《特里斯丹和伊瑟》指出,这种两相交融和死亡往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相遇的特殊时刻,爱已经耗尽,而在此之后两个人却再也无法返回到先前的外在于相爱关系的世界中”——相爱的两个人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对抗世界的小宇宙,无法参与到对世界的体验和建构中去,因此这样酷烈的爱对生存实际上是严重的妨害。
 
 
“在相遇的特殊时刻,爱已经耗尽,而在此之后两个人却再也无法返回到先前的外在于相爱关系的世界中”
 
驳斥完以上三种流行观念,巴迪欧开始展开关于自己的爱情哲学的论述。在他看来,所谓爱情,是从“两”——差异性而非“一”——同一性出发体验世界的过程,一个处于爱情中的人往往意识到,世界可以通过不同于孤独的个体意识的另一种方式被遭遇。因此,巴迪欧说,爱是一种真理的建构,当人们爱的时候,人们爱的是真理。
 
巴迪欧认为爱是一种真理形式,然而爱的起点却恰恰是最微不足道的偶然:电光火石的邂逅。如同李健在歌里唱的“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然而如何定格这种偶然,如何将偶然中的时空变量抽干,替换以不朽和命中注定,换句话说,如何将偶然固定为真理意义上的普遍性,是巴迪欧致力于思考的问题。在他看来,这一固定的过程要依靠对爱的宣言来完成。因为语言具有无限的影响人类实践的效果,宣布爱情,就是由偶然的相遇事件慢慢过渡到某种真理建构的开端。“我爱你”相当于表明“那曾经是偶然的一切,我想从中获得更多”。因此,巴迪欧十分看重爱情关系中忠诚的品质,在他看来,忠诚显示出,“我爱你”是一个无需任何特殊仪式的保证,但要保证建构出一种绵延,从而使得相遇从偶然中解放出来。由此也就回应了浪漫主义的爱情观念——爱不是一个瞬间,而是一种持续、一种绵延、一种永恒在时间中的展开。
 
最后,以巴迪欧自己的几句话作结:
幸福的源泉就在于与他人共在。
“我爱你”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你成为我生命的源泉。
在这个源泉的泉水中,我看到了我们的欢乐,首先是你的欢乐。
 
本文献给一个“你”。
 
 
幸福的源泉就在于与他人共在。
“我爱你”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你成为我生命的源泉。
在这个源泉的泉水中,我看到了我们的欢乐,首先是你的欢乐。
 
 
文中系列插图为Marion Fayolle作品,文字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相关专题: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直接登录,无需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