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我独自一人带着行李踏上我的大学之路。
我过上了我梦想中的大学生活,忙碌却又充实。
又过了一个月,我趴在舞蹈室外面的栏杆上,和母亲打着电话,聊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我小心翼翼地问:
“妈,我没钱啦,你可不可以把这个月的生活费转给我啊?”
“怎么又要生活费,开学前不是给了你了吗?这次要多少?”
“你看着给吧,差不多就行啦。我快上课了,下了课再跟你说哈。”
面对母亲喋喋不休的询问,我突然就失去了诉说的欲望。
图片
生活费,是难以启齿的话题
下课后,我坐在舞蹈室的地板上拿起手机看母亲发的信息。
她发了好几条,还有几个未接电话。
我打开一看,母亲给我转了三百块,一直在问怎么还不收钱,甚至还给我打了电话催我收钱。
我愣住了,看了看微信聊天页面,又看看镜子里面穿着湿透的练舞服的自己,没忍住,哭了。
最后,我颤抖着把母亲的备注改成:
不要再问了
图片
图片
偏心,是家里的常态
偏心是常态,公平才是一时兴起。这是我家里的常态。
我有一个妹妹,比我小五岁,是母亲搭了半条命生出来的。
人们总是对来之不易的东西格外地宠爱,我想,这就是母亲格外溺爱妹妹的原因吧。
在我断了奶之后,母亲就开始满中国地跑。
她去了云南大理,游过杭州西湖,爬过长白山,见过细雨绵绵的江南。
这些都是母亲说给我的,她拿着旅游时拍的照片,脸上带着温暖的笑容。
可是我并不觉得温暖,我永远无法忘记小小的我死死地扒住大巴车的门,企图阻止大巴车的门关上,以为这就能让母亲下来,不要走了。
外婆在我的身后扯我,嘴里说着很多哄我的话。
最后我还是被外婆抱住了,在还没完全关闭的门里,我看见了母亲。
她在笑,在憧憬她的前途。
这个画面,我永远不会忘记。
在怀了妹妹之后,母亲就不去旅行了。
生了妹妹之后,她就全心全意地照顾着妹妹,别说去旅行了,逛街都不去。
其实我不太记得那段时间了,在我的脑海里根本找不到妹妹出生的这段记忆。
我想,我应该是选择性忘记了,可能是母亲无时不刻照顾妹妹的画面太刺眼,所以我不记得了,人们总是会遗忘掉一些不太美好的记忆。
图片
图片
原生态家庭,真的很讽刺
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明玉也是一个不被宠爱的孩子,母亲的爱几乎都在二哥苏明成身上。
没有尽头的溺爱是苏明成的底气,无论想要什么都必须得到,都是理所应当的。
甚至在自己啃老被戳穿之后,还义正言辞地说:“我花点家里的钱怎么了?”
再看看明玉,她想问母亲要1000元报个高考前的冲刺班,苏母直接拒绝了。
但当苏明成问苏母要2000元去旅游时,苏母想都没想,直接给了苏明成。
这让我想到了在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妹妹在我的学校读幼儿园。
我每天有一块钱的零花钱,妹妹会有五块钱。
幼儿园放学比我们早,妹妹放学了就会来找我,问我要钱买零食。
每天只有一块钱零花的我怎么可能会有钱给妹妹,她没有拿到钱就在我的教室放声大哭,怎么都不肯走。
最后还是我的班主任为了同学们能正常上课,给了她一块钱。
多讽刺啊。
原生家庭给多少人带来了不可遗忘的痛苦呢?又有多少人能够释然呢?
我想,我不会忘却那些历历在目的画面,但也不在乎了。
不在乎那些明里暗里的偏心,无所谓那些:
“乖,我们下次再吃好不好?”
“今天妈妈没空,我们下次再来玩好不好?”
“你都是个大人了,你就能不让让妹妹吗?”
也许是因为长大吧,现在的我已经对这些在以前听一次就会伤心半天的话语不痛不痒了。
那些在母亲身上感受不到的爱我自己会去找,以前吃不到的棒棒糖、玩不到的烟花、穿不到的衣服……所有所有的遗憾我会自己去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