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登录 注册
收录(17307)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微信营销 > 女性用品 > 瘦不瘦看基因?这么做也能养出易瘦体质(不麻烦)

瘦不瘦看基因?这么做也能养出易瘦体质(不麻烦)

作者:   来源:  热度:39  时间:2025-05-13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James Levine教授解释了“ 易瘦体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对于努力控制体重的人来说,他的观点真的很有启发。性子急的朋友可以 直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James Levine教授解释了“ 易瘦体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对于努力控制体重的人来说,他的观点真的很有启发。

性子急的朋友可以 直接拉到文末 看“基础颜究 生活提案 ”,愿意有更深入理解 (以便更好地执行) 的街坊,咱们从另一组实验人员的研究说起。

双胞胎实验:基因影响重大

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巴吞鲁日,彭宁顿生物医药研究中心的Claude Bouchard招募了12对“同卵双胞胎”,让他们每天都多吃1000大卡 (供参考:大叔跑5公里消耗300大卡) ,连续100天。

他发现基因对于长胖有重大影响,同卵双胞胎兄弟或姐妹 (基因一模一样) 增重的量差不多,增加的脂肪比例差不多,甚至脂肪增长的位置也差不多。如果一个人长了3公斤内脏脂肪,他的同卵双胞胎兄弟也差不多长3公斤内脏脂肪。

可不同基因的人,增长的量就相当不同了,有的伙伴这么吃只增加8斤,而有的则增加了26斤,差了三倍。原来胖不胖真的是基因决定的呀!让人绝望啊…如果我爸妈胖,那我就是比较重啊。

别急,基因的确有影响,但咱还有机会逆天改命。

中国人和美国人:不同的食物选择

1980年代中美关系挺好的,中国科学院、牛津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一起做了一个营养学项目,就叫“中国研究”,柯林•坎贝尔博士是项目负责人。

在《救命饮食》中,坎贝尔博士说了这么一段话:

中国人普遍更加苗条,哪怕他们卡路里摄入更多。很多人认为这是由于中国人的活动量大,但我们选择的是中国的办公室人群和美国的普通人——实际上他们每天的活动量差不多。

“中国研究”通过审慎的数据分析和对比之后,给出的结论是:

如果是“植物性食物”为主,那么就算摄入的热量比较多,也偏瘦;

如果是“动物性食物“为主,那么就算摄入的热量少一点,也偏胖。

前面巴吞鲁日的那个研究,那些双胞胎的基因一模一样,生活习惯也是相当类似,所以看起来好像是基因完全决定。可是如果把双胞胎分开来,一组吃“动物”,而另一组则主要吃“植物”,就会得出跟“中国研究”类似的结论。

实际上,这也跟咱们反反复复说的“春天的消息”和“秋天的消息”符合——“动物性食物”主要是“秋天的消息”,而“植物性食物”则主要是“春天的消息”。

为啥吃“植物”or“动物”会影响体重?

回到文章开头,James Levine教授给了什么解释呢?

他的团队发现,那些减重比较少的双胞胎,一旦吃比较多的热量就开始“坐立不安”。当然,Levine教授给了更学术化的名词:“非运动性生热作用” (non-exercise acitivies thermogenesis) ——他们每天通过这种“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消耗的热量可以高达700大卡 (相当于我跑12公里) ……

而坎贝尔博士的研究也发现,那些吃植物为主的中国办公室人群,他们更加有意愿去活动,去做家务。在家里忙前忙后的那些人,一天也可以消耗高达800大卡的热量。

甚至大鼠实验也验证了这个结果:用20% (动物) 蛋白质饲料喂养的大鼠,比用5%蛋白质饲料喂养的那些同伴要懒得多,在跑轮上运动的时间短得多。

看起来,不是“主观意愿”决定了我们是否愿意多做家务多运动,而是我们的“食物选择”帮我们做了决定。

一点“生活提案”

首先还是说,肉蛋奶是好东西,但不能满桌子全是肉蛋奶。我们老祖宗的吃法可能是最合适的,多吃蔬菜,先吃蔬菜,然后是豆制品 (植物蛋白) 和肉蛋奶 (动物蛋白) ,最后吃碳水。

为了让家里的那些“不怎么愿意动”的成员稍微舒展一下筋骨,也分摊一点家务劳动,可以考虑这么做:

多做蔬菜,不要全部是肉;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James Levine教授解释了“ 易瘦体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对于努力控制体重的人来说,他的观点真的很有启发。

性子急的朋友可以 直接拉到文末 看“基础颜究 生活提案 ”,愿意有更深入理解 (以便更好地执行) 的街坊,咱们从另一组实验人员的研究说起。

双胞胎实验:基因影响重大

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巴吞鲁日,彭宁顿生物医药研究中心的Claude Bouchard招募了12对“同卵双胞胎”,让他们每天都多吃1000大卡 (供参考:大叔跑5公里消耗300大卡) ,连续100天。

他发现基因对于长胖有重大影响,同卵双胞胎兄弟或姐妹 (基因一模一样) 增重的量差不多,增加的脂肪比例差不多,甚至脂肪增长的位置也差不多。如果一个人长了3公斤内脏脂肪,他的同卵双胞胎兄弟也差不多长3公斤内脏脂肪。

可不同基因的人,增长的量就相当不同了,有的伙伴这么吃只增加8斤,而有的则增加了26斤,差了三倍。原来胖不胖真的是基因决定的呀!让人绝望啊…如果我爸妈胖,那我就是比较重啊。

别急,基因的确有影响,但咱还有机会逆天改命。

中国人和美国人:不同的食物选择

1980年代中美关系挺好的,中国科学院、牛津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一起做了一个营养学项目,就叫“中国研究”,柯林•坎贝尔博士是项目负责人。

在《救命饮食》中,坎贝尔博士说了这么一段话:

中国人普遍更加苗条,哪怕他们卡路里摄入更多。很多人认为这是由于中国人的活动量大,但我们选择的是中国的办公室人群和美国的普通人——实际上他们每天的活动量差不多。

“中国研究”通过审慎的数据分析和对比之后,给出的结论是:

如果是“植物性食物”为主,那么就算摄入的热量比较多,也偏瘦;

如果是“动物性食物“为主,那么就算摄入的热量少一点,也偏胖。

前面巴吞鲁日的那个研究,那些双胞胎的基因一模一样,生活习惯也是相当类似,所以看起来好像是基因完全决定。可是如果把双胞胎分开来,一组吃“动物”,而另一组则主要吃“植物”,就会得出跟“中国研究”类似的结论。

实际上,这也跟咱们反反复复说的“春天的消息”和“秋天的消息”符合——“动物性食物”主要是“秋天的消息”,而“植物性食物”则主要是“春天的消息”。

为啥吃“植物”or“动物”会影响体重?

回到文章开头,James Levine教授给了什么解释呢?

他的团队发现,那些减重比较少的双胞胎,一旦吃比较多的热量就开始“坐立不安”。当然,Levine教授给了更学术化的名词:“非运动性生热作用” (non-exercise acitivies thermogenesis) ——他们每天通过这种“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消耗的热量可以高达700大卡 (相当于我跑12公里) ……

而坎贝尔博士的研究也发现,那些吃植物为主的中国办公室人群,他们更加有意愿去活动,去做家务。在家里忙前忙后的那些人,一天也可以消耗高达800大卡的热量。

甚至大鼠实验也验证了这个结果:用20% (动物) 蛋白质饲料喂养的大鼠,比用5%蛋白质饲料喂养的那些同伴要懒得多,在跑轮上运动的时间短得多。

看起来,不是“主观意愿”决定了我们是否愿意多做家务多运动,而是我们的“食物选择”帮我们做了决定。

一点“生活提案”

首先还是说,肉蛋奶是好东西,但不能满桌子全是肉蛋奶。我们老祖宗的吃法可能是最合适的,多吃蔬菜,先吃蔬菜,然后是豆制品 (植物蛋白) 和肉蛋奶 (动物蛋白) ,最后吃碳水。

为了让家里的那些“不怎么愿意动”的成员稍微舒展一下筋骨,也分摊一点家务劳动,可以考虑这么做:

多做蔬菜,不要全部是肉;

上菜顺序调整下,先上蔬菜和豆制品为主的食物;

把这篇文章转给有减肥意愿的家人们看看——真不是他们意志不坚定,是之前一直吃错了。

当然,如果有朋友就是“无肉不欢”,那也没啥——关注我们这个号,还有其他的法子,比如适当锻炼、绿咖啡和寒冷暴露 ( 《试了一个新办法,7天瘦了5斤》 ) 。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上菜顺序调整下,先上蔬菜和豆制品为主的食物;

把这篇文章转给有减肥意愿的家人们看看——真不是他们意志不坚定,是之前一直吃错了。

当然,如果有朋友就是“无肉不欢”,那也没啥——关注我们这个号,还有其他的法子,比如适当锻炼、绿咖啡和寒冷暴露 ( 《试了一个新办法,7天瘦了5斤》 ) 。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相关专题: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直接登录,无需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