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登录 注册
收录(17307)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微信营销 > 微商动态 > 《资治通鉴》(四):是非功过隋炀帝(上)

《资治通鉴》(四):是非功过隋炀帝(上)

作者:   来源:  热度:55  时间:2025-05-06
去年做了几期关于《资治通鉴》的系列节目,其实就是我那段时间,闲大发了看了几页书然后现学现卖,整得像是我挺懂似的,我懂啥啊,我就是胡编乱造,你可不要当真。结果没想到反响还挺

 去年做了几期关于《资治通鉴》的系列节目,其实就是我那段时间,闲大发了看了几页书然后现学现卖,整得像是我挺懂似的,我懂啥啊,我就是胡编乱造,你可不要当真。结果没想到反响还挺好,隔段时间就有人问什么时候再接着更,就盼着我早死啊。我看群里还有人讲,说我应该是讲得太狠了,做完三期再就不敢做了,你们啊naive,咱就这么点播放量,这有什么敢不敢的,没什么特殊原因,就是那三期做完之后,我再就一页书也没看,书都没看你让我怎么给你编?不过今年恢复日更之后,我反倒是有了不少时间,然后我又翻开了《资治通鉴》,我这个人看书向来都是跳着读,没有一个基本法,最近重点看了下隋炀帝的篇章,我对隋炀帝还是挺感兴趣的,那我们就看下在司马光笔下,该如何看待隋炀帝的是非功过。

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驾崩,杨广登上了皇位,历史进入到隋炀帝时代。说起隋炀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大运河,更有野史记载,隋炀帝之所以挖这条运河,其实是因为他向往江南的气候和美景,是为了满足他去江南看琼花的私欲。这就是典型的胡说八道了,实际上修建大运河,隋炀帝是有着战略考虑的。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大业元年即公元605年三月份,隋炀帝先后下达了两道重要命令,一是兴建东都洛阳,二是修建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两件事看似不相关,但实际上它们为的是同一个目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隋炀帝应该也是精通历史,一个王朝的初始阶段,向来都要与民休息,他不懂这个道理吗?为什么刚一即位,就又要迁都又要挖河,这就要看隋朝建立的历史背景。东汉后期的董卓乱政是发生在公元189年,从此天下分崩离析,等到隋朝灭陈,重新完成了统一大业,这是在公元589年,中间隔了足足四百年。这四百年间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其中也就只有西晋短暂地完成过统一,其他时间中国都处于分裂的状态,尤其体现为南北对立的分裂局势。隋朝虽然统一了疆土,但是这个统一并不稳固,比如说在公元590年,南方就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可是隋朝的都城在大兴城,也就是今天的西安,相对于这个位置来讲,东南就是比较偏远的地方,这就导致调动财物和兵马到南方前线,很成问题。

所以隋炀帝即位之后,就迫切地想解决这个交通问题,于是在605年,他就下达了修建东都洛阳的命令,也就是把都城迁移到相对东部的位置。但是这还不够,要想更有效地连接南方和北方,更有效地对南方加以控制,修建大运河才是最优解,因为不论是从成本还是从效率的角度去讲,水运都要比陆运更有优势。而且在军事和政治控制稳固之后,大运河还可以在经济和文化层面发挥沟通作用,军事征服只是暂时的,经济和文化的融合要是实现了,南北统一才是可持续的。所以从决策层面看,修建大运河绝对是正确选择。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这项工程会给隋炀帝招来千古骂名?去年我就讲过一点,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可以说是惜墨如金,绝对不讲废话,而通过他对这段历史的记载,看他着重写了哪些东西,就可以了解到司马光的态度。简单说修运河没有错,王朝初年修运河也没有错,隋炀帝的问题就是太着急了,说白了问题出在修运河的节奏上。

大运河分为四段,从北到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隋朝从大业元年到大业六年,总共花了6年时间,分3个大工程,就把这四段运河修建完了,乍一听,六年修四段运河,感觉工期也不是很紧张,老百姓服的劳役也不至于太繁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修建运河必须在枯水期开工,也就是说这六年时间里,并不是每年365天连轴转,实际工期要比六年短得多。比如说通济渠和邗沟这两段,前后有效工期加起来,也就只有五个月。而四段运河加在一起,实际上的修建时间还不到两年。那么这条运河总长多少呢?答案是两千多公里,不到两年时间修两千多公里,虽然当时也利用了很多旧的水道,但在没有现代机械辅助、纯靠人工的情况下,这个工作量还是难以想象的。

而且隋炀帝这个人不像今天的某些地方领导,修路就不能一步到位,就要年年修,年年才有GDP,隋炀帝对运河的要求非常高,他规定: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说运河的宽度统一在40步,大约就是今天的60米,两岸全都栽上大柳树,修上主干路。同时隋炀帝还要求,在运河沿岸修筑大量的粮仓作为配套措施,这么一搞工程量又大大增加了。根据司马光的记载,修筑通济渠的时候,隋炀帝征调了100多万男丁,修筑永济渠的时候,征调的人数一下变成了500万。到后来,男人实在不够用了,就开始征调妇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此大规模征用百姓修建工程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所以隋炀帝兴修运河,虽然有合理的决策依据,但他没有把握好节奏,过于急迫。

《资治通鉴》就描写了一个非常悲惨的场面: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就是说去挖河的老百姓,十个里面就有四五个会被累死,官员就用车把这些死尸拉走,结果在通往各地的道路上,到处都是载死人的车子。可以想见这种情况必然积累民愤。但是隋炀帝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且他的精力还非常旺盛,真是想一出是一出,所以除了修建大运河,他还做过很多类似的兴师动众的事情,比如说经营西域。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后来在无数人的努力下,早期的丝绸之路被打通,而经营西域也成为了王朝强盛的一个标志。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发,中原王朝也就没有精力去打理西域了,所以中原和西域的交流就慢慢衰落了。不过隋朝统一后,重新经营西域就成为隋炀帝展现他雄才大略的另一个舞台。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三月,隋炀帝正式宣布巡行西部边塞。这一次巡游非常隆重,隋炀帝调动了十几万护卫大军,还要求文武百官、后宫嫔妃、和尚、道士、手艺人全都跟着。带前面那些人都能理解,你出门带和尚和手艺人干啥?这是因为要展示综合国力,光有武力不行,和尚道士、手艺人分别是文化、技术的代表。但这么庞大的队伍出巡,可要比商队穿越西域复杂多了,再加上事情办得特别着急,所以整个过程中出现了非常多的困难。比如说当时隋朝西边有一个吐谷浑政权,走半路了,隋炀帝想起来了,这可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啊,于是他就决定先下手为强,派遣随行的十几万大军主动出击,试图一举击溃吐谷浑。战争结果虽然是隋朝赢了,但赢得十分惨烈,还死了两员大将。

除了军事问题,还有气候问题。在没有做前期考察的情况下,隋炀帝想当然地安排了一条路线,就是从青海北上河西走廊,这在当时可是一条相当险峻的路线,不仅没有什么大路,还有很多地势险要的山岭和峡谷。结果有一天大部队遇到了一条峡谷,足足有40公里长。隋炀帝也知道危险,所以他就要求随行人员加紧脚步,争取用一个白天的时间就穿过峡谷。但是十几万人的队伍,里面还有后宫嫔妃、和尚道士,要在十几个小时里穿越40多公里的大峡谷,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最后大家是紧赶慢赶,一直走到深夜,还没有从峡谷里走出来,隋炀帝一看,没办法了,就地安营扎寨吧。这一扎营就坏了,当天夜里突然起风,还下起了雨,结果这个时候突然发现当初走得匆忙,帐篷没带够,那很多人只好露宿了。这下妥了,山谷里风大雨急,气温骤降,很多人被活活冻死了。

好在历尽千辛万苦,隋炀帝还是完成了这次巡行西域,要说意义,当然是有的,而且十分重大。首先就是扩大了隋朝版图,在这次巡行之后,隋炀帝在原来吐谷浑的地盘上新建立了4个郡,这4个郡的位置主要在今天的青海和新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青海全境纳入版图。再就是打通了中原和西域的道路,加强了中原和西域的经济往来。但也和修建运河一样,虽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却没有把握好行事节奏。修运河得罪了老百姓,这一把通西域,又得罪了文武百官。所以为什么总是说做事情不能只看出发点,也要看方式方法,如果方式不对,有意义的事情也会走向反面。请看下集。

相关专题: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直接登录,无需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