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有个视频,标题叫——“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不知道街坊们看过没有。
战战兢兢地写下这个题目,起因是今早迷迷糊糊的回复街坊们的留言,有一条被顶到了最上面:
(因为昨天睡得太晚,我的回复里有好多错别字以及概念不清)
回复里提到的“自我觉知”(self-conciousness),这词其实不够妥当,请专业是心理学的街坊们批评指正。不过好在我也不说啥理论,只是真诚地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感知“呼吸”、“重量感”、“接触点”和“身体中心线”,任何一个都行。
练练这个,就能在沮丧、焦虑、懊恼甚至愤怒中,找回一点清明。
避免说让自己后悔的话,做让自己懊恼的事。
今天我没法说有什么“基础颜究生活提案”了,拉到文末也只有一点点我现在的操作方法。愿意听我详聊的街坊,咱们喝口杜仲茶,让我从“临在”和“正念”说起。
“正念”和“临在”
我之前一直对“正念”不以为然,甚至一个月前还是如此,这主要是傲慢和自满。
我总有一种“已经读了很多书”的自大,总觉得那么正襟危坐地每天花三十分钟,好像调节了心理状态,但真的放到具体的情景之中,是不是真能解决问题呢?这种怀疑让我一直“心不诚”,不愿意投入。这种“自以为认真的轻佻”真是要命。
但这几周的学习让我终于明白了一件事:
“正念”还可以有个“小分身”,就是“临在”。
说实话,平平仄仄地讨论“定义”,我完全不行,只能聊聊观感。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正念需要半小时,而临在可以是十五秒”。虽然“临在”只需要15秒,但可能是关键的15秒。
(来自deepseek,说实话我也没太懂)
“正念”是mindfulness,就是“有意识,有意图,有意志”。哪怕最近我做了大量的“正念练习”,仍然觉得进步不大——盘腿那么一坐,十分钟里走神九分钟,可以看出我有多么不知所措。
而“临在”呢?是presence,是“意识到自己在干嘛”。我感觉“临在”是做事的时候带着一点儿“正念”。
临在(presence),是一种半空中的意识,盯着正在迷茫或者困惑的自己,默念:“别犯傻”。
这两周我觉得“临在”实在太有用了,尤其是这两天。
身上揣着一点儿“临在”,哪怕像我这样刚刚入门的家伙,只有用到5%的“精神力量”(大部分精力在走神),对自己的行为保持一点点监管,都会减少很多错误。
保持临在:知道自己在干嘛
40岁之后,我发现自己真的人到中年了,越来越应接不暇,越来越捉襟见肘,越来越手忙脚乱。
就像开头那位留言的街坊说的那样,我脾气越来越差。只不过有的人脾气向外,有的人怒火向内——我就是属于那种“向内收敛,向内进攻”的人。
我模模糊糊地生气和焦虑,大部分时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和焦虑。如果不是这两年每天跑几公里,感觉我自己能把自己给炸了。而且我的“忍耐”也变得越来越无力了,我身边都是聪明人,几乎每个人都能看出我的问题所在——大部分人给予同情,少部分人占便宜,最亲密的人感到愤怒。
我之前也尝试着去“解决问题”,但我发现如果不能先保有“自我觉知”,问题只会越处理越多。
因为制造问题的,是我的糊涂、茫然和不负责任。
所以,关键在于,看到自己每一天在干嘛。
临在:如何保持
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一下“临在”,方法就是“感知一下身体”。
开头咱们就说了,“呼吸”、“重量感”、“接触点”和“身体中心线”是抓手,这四个里面随便挑一个或者两个去感知就可以。
比如说,早上跑10公里大概需要一小时,跑步我也会走神,但总有那么一些时间(感觉有10分钟吧),我能在每一步迈出去之后找到那种“反弹”的感觉,这或许是“重量感”,或许是“接触点”——是什么不重要,我也不是搞研究的。
坐在写字台前面,摊开一张纸,随便记录点准备写作的内容,我会觉察到自己的“呼吸”——浅乱也好,深长也好,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身体建立了“连接”。偶尔我会坐正,坐正的时候会觉察到自己的“中心线”,脊柱、臀部、接触地面的双脚,我扫描一遍,感知一下我是焦虑还是平静。
这样一天我就有很多次的“临在”机会,每一次我都跟身体“连接”一下。
一旦我觉得迷茫了,困惑了,懊恼了,沮丧了,我会找到这四个抓手之一,最容易的就是“呼吸”。花几秒钟,感受一下“呼吸”,把之前做过的“连接身体”的训练做一下,一下子就能“暂停”住。
举个例子,因为“一口价”而被出租车司机阴阳了,马上就要起冲突。
深呼吸几次,可能就不吵了(如果平时练习过尤其有效)。
“暂停”,就是给自己的理性一个喘息的机会,不被强烈的情绪带走,不要放声大哭,不要撒泼打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保持清明,努力看到目标。
之前我做的心理学练习,更多地强调“正念”,每次投入十几分钟甚至半小时,效果远远没有这次的“临在”好。
一点感想,一点建议
咱们说说建议吧,这年头大家都不容易,谁都可能碰到点事儿。
感知自己,感知自己的身体,没事儿练一下。
从呼吸开始,这个最容易。
呼吸、重量感、接触点和身体中心线,也可以换着练习。
哪怕只有5%的注意力在上面都行,不用像“正念”那么煞有介事,大费周章。
有情绪(比如懊恼和焦虑)的时候,随便找到这四个“锚点”中的一个,先进一下“身体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