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期清单有小伙伴留言提问:
刚工作不久,一线城市年收入在 10w 以下,收入不稳定,年净存款在 1-3w。是否还有必要买重疾险?
去年买了医疗险,重疾险和意外险,保费在 6k 左右。但今年工作不稳定,收入降低到 5w,只能存下 1w。保费对我有了压力。年轻人也很想不工作一段时间,想到保费就头大……
从两个角度和大家聊聊我的想法:
如何判断一笔保险对自己是否必要?
有什么思路降低保费压力?
1、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重疾险?
我们得先弄清楚,一款保险保障的是哪类风险?像小伙伴问到的「重疾险」,在已经有医疗险的情况下,重疾险保障的主要是重疾期间的收入损失。
所以我们可以先问自己——如果真的罹患重疾,养病几年、没有收入,生活会不会遇到困难?
如果会,重疾险就是值得考虑的。
像小伙伴问的「收入不稳定,重疾是否还有必要」,其实我觉得这个思路刚好反了。因为风险并不会因为收入不稳定而降低,反而会升高。
反倒是收入稳定、有一定财富积累的小伙伴,对重疾的需求会更低些。就像查理·芒格在一次电视采访时说,他不买任何保险。因为以他的财力(身家 24 亿美金),几乎任何风险他都可以自担,保险对他就没什么意义了。
这是第一个角度——决定保险是否有意义的,是我们对特定风险的承受能力。如果某类风险是我们自身不能承受的,考虑保险就有必要了。
2、有什么思路降低保费压力?
如果觉得自己需要某款保险,但是保费压力太大,我比较喜欢这两个思路:
明确自己的需求,停止追求“最好”;
从长期角度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1、明确自己的需求
就拿重疾险来说,如果我们配置重疾险的目标是补偿收入损失,这就意味着,收入越低、越不稳定,其实重疾险需要的保额也在相应减少。一般的经验公式是,重疾险的保额覆盖 3~5 年的税后年收入就够了。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相应降低保额,压力可能就会小得多。保险也是一种消费,“合适”比“好”更重要。
2、用长期角度考虑风险承受能力
我一直喜欢「XX 岁前额外赔」这个设计,重疾、寿险如果有类似选项基本都会提一嘴。
我们考虑人的一生对收入损失风险的承受能力,通常在什么时候最弱?主要是年轻,一穷二白、收入还没上去的时候。40、50 岁以后,对保险的需求反而是越来越低的:
剩余工作年限越来越少,收入损失影响也更小;
更多的金融资产,对应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在增加;
(所以在我的表格里,给父母建议的保险也最少的)
「XX 岁前额外赔」刚好覆盖了我们最脆弱的时期,那么在优化保费时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考虑——比如原本计划 30 万的保额,如果预算紧张,也可以考虑投保 20 万 + 60 岁前额外赔 50%。
这样一来,前期我们依然可以获得预期的保额。后期保额退坡了,我们的风险承受能力也成长起来了,开始慢慢风险自担。
对于现金流紧张、又有保险需求的小伙伴们来说,XX 岁前额外赔、保定期、临时的短期保险,都是可以考虑的选项。背后的理念是一致的,用长期、动态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风险承受能力。
这个思路有时候也会反过来用,在我们对保险的需求增加时,也要记得及时补充~
以上是这篇分享的两个角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4 月清单更新
这期清单还没更新时就有小伙伴先蹲起来了,问我会不会把医疗险更新成平安新出的 长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