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老铁们,这标题是不是看着有点“标题党”那味儿?一说裁员、优化,好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完了完了,我上个月迟到了两次,老板是不是盯上我了?或者,那个谁谁谁,天天踩点上班,肯定危险!
老韩跟你说,你要是这么想,那格局就小了,也把公司想得太简单了。
迟到早退这事儿吧,除非你搞得太过分,天天如此,或者明显就是用脚投票、表达不满了,否则,在老板眼里,很多时候真不算啥“核心矛盾”。尤其是在那些不那么强调严格打卡的公司里,或者对于那些能扛事儿、出活儿的核心员工来说,偶尔迟到几分钟,老板可能眼皮都懒得抬一下。
为啥?因为公司请人来,归根结底是为了创造价值,解决问题。迟到只是个表象,扣点全勤奖啥的都是小事。真正让管理层动了“优化”念头的,往往是那些触及了公司“生存”和“发展”根本的问题。
今天咱们不制造焦虑,就是本着“解剖麻雀”的精神,扒开表面,看看公司在进行人员调整,尤其是裁员这种“大手术”时,最先考虑“动刀子”的,往往是哪几种人。老铁们也可以对照着琢磨琢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第一种:活儿没干多少,工资条挺长——“性价比”太低的人
公司不是慈善机构,也不是养老院(虽然有的看着像),它首先是个商业组织,是要算账的。投入产出比,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性价比”,是老板们心里永远悬着的一杆秤。
什么叫“性价比低”?
不是说你完全不干活,或者能力特别差。而是你创造的价值,跟你占用的成本(工资、福利、工位、资源等等)相比,不成比例。
可能你拿着一万的工资,干出来的活儿,市场上花五千就能找到人干得差不多。可能你资历老,工资高,但知识结构老化,技能跟不上,干活效率还不如新来的年轻人。可能你占着一个挺重要的位置,但能力平平,产出一般,成了团队或业务发展的瓶颈。
这种人,平时风平浪静的时候,公司可能还能容忍。但一旦到了要“降本增效”、“优化结构”的时候,这种“性价比”最低的,往往是第一批被盯上的。
这就好比你电脑里装了个老软件,功能勉强够用,但特别占内存,还动不动就卡死。这时候新出来一个轻量、高效的替代品,你说你作为用户,换不换?公司作为“用户”,面对“性价比”低的员工,道理是一样的。
老韩的金句来了:“别总觉得自己劳苦功高,得多算算自己的‘价值几何’。公司不养闲人,更不养‘高价’的闲人。提升‘性价比’,是打工人的终身课题。”
第二种:负能量爆棚,牢骚比贡献大——团队“污染源”
有这么一种人,可能能力不一定很差,甚至某方面还行。但就是心态特别消极,负能量爆棚。
•天天抱怨公司这不行那不好,老板傻逼同事坏。
•对新制度、新项目,永远是先泼冷水,挑刺儿。
•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拉帮结派,制造办公室矛盾。
•见不得别人好,喜欢在背后酸言酸语。
这种人,就像团队里的“污染源”。他自己不痛快,还要搞得整个团队都不痛快。他一个人的负面情绪,可能会传染给好几个人,严重影响团队士气和协作效率。
老板请人来是干活的,不是来添堵的,更不是来瓦解团队的。管理这种“污染源”,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当需要裁员时,这种严重影响团队氛围、增加管理成本的人,往往也是优先被考虑的对象。哪怕他手头有点活儿,老板也宁愿“长痛不如短痛”。
这就好比你代码库里,有个模块写得烂也就算了,关键是它还特别不稳定,经常抛出莫名其妙的异常,影响其他调用它的模块,导致整个系统都跟着抖动。这种模块,留着就是个祸害,必须得重构或者干掉。
老韩得说句实在的:“能力不足可以培养,态度有问题却很难扭转。一个团队里,‘情绪价值’有时候比‘技术价值’更稀缺。别让自己成为那个走到哪儿都让人觉得‘阴天’的人。”
第三种:学习能力停滞,拒绝拥抱变化——“活在过去”的人
这个时代,啥都在变,技术、市场、用户需求,日新月异。老韩搞技术的,对此体会尤其深。
如果你发现自己:
•对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抱着排斥、抵触的态度,觉得“没用”、“瞎折腾”。
•满足于自己那点“一亩三分地”的经验,不愿意学习新知识,更新自己的技能栈。
•总想着“吃老本”,靠着过去的功劳簿过日子。
那你就危险了!
公司需要的是能适应变化、持续学习、不断为公司创造新价值的人。如果你固步自封,学习能力停滞,你的价值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快速贬值。等到你的那点“老本”被市场淘汰时,公司自然也就不需要你了。
这就好比老韩教编程,总有些老铁抱着十年前的教材,对新的编程语言特性、新的框架、新的开发理念一无所知,还觉得“我这套够用了”。你够用,但市场和公司觉得你“过时”了啊!
记住老韩的话:“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你停止学习,就等于按下了职业生涯的‘暂停键’,甚至是‘停止键’。别指望公司给你养老,得靠自己终身学习、持续进化,才能端稳饭碗。”
第四种:态度决定一切,推诿扯皮不担责——缺乏“主人翁”精神的人
有一种员工,能力可能还行,但工作态度让人头疼。
•做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份内的事勉强应付,份外的事绝不沾手。
•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不是解决,而是“这不是我的责任”、“我不知道”。
•喜欢推诿扯皮,把锅甩给别人。
•做事缺乏主动性,不推不动,甚至推了也不动。
这种人,缺乏基本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担当。他们把自己当成纯粹的“打工者”,拿多少钱干多少(甚至更少)的活儿,对公司的发展漠不关心。
跟这种人合作,累!管理这种人,更累!老板会觉得,花钱请了个人,不仅没解决问题,反而增加了沟通成本和管理成本,还得时时提防他“掉链子”。这样的人,留着干嘛?
这就好比你写代码,只管自己那块儿编译通过就行,至于注释、文档、可维护性、异常处理,一概不管。这种代码,暂时可能不出错,但长期来看,就是个“定时炸弹”,谁接手谁头疼。
老韩的金句虽迟但到:“公司请你来,是雇佣你的能力,更是投资你的态度。没有责任心和担当,能力再强,也只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关键时刻指望不上,裁员时自然也容易被‘放弃’。”
第五种:岗位或业务被淘汰,你成了“多余”的人
最后一种,可能跟个人能力、态度关系不大,但更加残酷和无奈。
那就是,你所在的岗位、你负责的业务,因为公司战略调整、技术进步(比如被 AI 取代)、市场变化、或者组织架构优化,变得不再重要,甚至整个被砍掉了。
这时候,哪怕你兢兢业业,能力出众,你也可能成为那个“多余”的人。不是你不够好,而是公司这艘船要调整航向,或者要减轻负载了,你恰好在那个要被拆掉的“舱位”上。
这种情况,确实有点“非战之罪”的意思。但现实就是如此,公司要生存发展,必然会进行结构调整。
这就好比系统升级,要用新的架构替换掉老的架构。那些服务于老架构的模块,哪怕写得再优雅、再稳定,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最终会被清理掉。这是系统演进的必然,无关对错。
老韩想说:“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我们无法阻止行业变迁和公司调整,但可以努力让自己不处在那个最容易被‘优化’掉的位置。保持警惕,多条出路,总是好的。”
唠了这么多,老韩不是贩卖焦虑
今天唠叨这五种人,老韩不是想让大家人心惶惶,互相猜忌。
而是想透过现象看本质,让老铁们明白:在职场上,真正决定你价值和安全感的,不是你有没有迟到,而是你能不能持续创造价值、你是不是一个好的合作者、你愿不愿意学习成长、你有没有责任心和担当、以及你所处的位置是不是足够稳固。
了解这些“潜规则”或者说“硬道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自我评估和调整。
•审视自己的“性价比”,是不是对得起这份工资?
•反思自己的言行,有没有给团队带来“正能量”?
•检查自己的“知识库”,是不是需要更新升级了?
•扪心自问,做事有没有担当,够不够主动?
•观察行业和公司动向,自己是不是处在“风口浪尖”或者“夕阳边缘”?
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高价值、受欢迎、能成长、敢担当、有远见”**的职场人,这才是应对不确定性、端稳饭碗的根本之道。
好了,今天就唠到这儿。觉得老韩这番话,虽然糙了点,但多少有点道理,或者帮你理清了一些思路,不妨动动手指,转给身边可能需要的老铁们看看。 大家一起进步,总比单打独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