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看大型警示教育类系列节目纳粹德国。昨天讲到,因为极端且荒唐的种族主义思想,党卫队头子希姆莱希望通过党卫队,实现雅利安种族的净化和扩大,然后经过进一步的筛选和培育,使他们的后代重获祖先亚特兰蒂斯人的超能力。甭管有多离谱吧,反正希姆莱是相信这一套的,所以在扩大党卫队和推出了党卫队队员婚姻准许制度之后,1935年年底,希姆莱又一手策划并成立了一个组织,这就是所谓的生命之源协会。这个协会主要承担两项任务,第一项任务就是向多子女的党卫队员家庭提供福利。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补助的力度那是相当一般,一个原因是在纳粹德国的运作中,党内经费始终是不足的,你都没有钱,还拿什么补助呢?第二个原因是,政府层面已经有很多部门推出了很多类似的政策,党卫队搞的生命之源,这就显得相当鸡肋了,所以没过多久,第一项任务也就是名存实亡了。
但是它的第二项任务搞大了,而且搞得非常大,生命之源之所以后来臭名昭著,就是因为这个第二项任务,这就是设立“生命之源”妇产医院。刚开始医院的职责还是非常单纯,就是照顾孕产妇,而且不限于党卫队内部,也不论孕产妇有没有结婚,只要她是纯正的雅利安人或是德意志人,具有所谓的遗传价值和种族价值,都可以进入到生命之源妇产医院。为什么要特别强调不论孕产妇有没有结婚呢?这就关系到希姆莱对德国人口问题的一个判断,他认为德国的人口问题,不只是生育率下降这么简单,还有一个很严峻的现实,就是在一战中,德国大量的青壮年男子阵亡,这就产生了一个后果——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慕尼黑的生命之源妇产医院
根据纳粹的统计,当时大约有200万女性是找不到男朋友的,除此之外,战争还导致了60多万的寡妇。这260万免不了会感觉憋得慌,那憋得是相当难受,所以德国的非婚性关系就非常普遍,并进一步导致了非婚生育率超过了10%以上,就是说每100个小孩里面就有10个是私生子。但是在德国传统的道德体系中,这些所谓的私生子是不被接受的,所以他们的处境十分艰难,不但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长大成人之后也是饱受歧视。也是因为私生子的日子很难过,所以不少女性在意外怀孕之后,就会选择堕胎,可当时的医疗条件毕竟还比较落后,很多女性堕胎之后也就失去了生育能力。而对这种情况,希姆莱是痛心疾首,因为这些女性中有很多,都是他所认为的纯种雅利安人和德意志人,具有极大的遗传价值和种族价值,这些女性生不了孩子了,我的一盘大棋不就下不成了么?所以希姆莱曾经多次向希特勒建议,说希望第三帝国可以给予未婚母亲以及私生子更多的优待。
这就是生命之源妇产医院的由来。1936年年底,第一家妇产医院开在了慕尼黑附近,到1939年9月欧战全面爆发的时候,在第三帝国境内,生命之源妇产医院医院一共开了10家。而在这一时期,医院的运作那是相当正常,只要一个孕妇可以提供相关的证明,证明你的血统和健康,如果是未婚的孕妇,那你还要指出最有可能是孩子父亲的怀疑对象,然后党卫队会去暗中调查这个男人,看他是不是也符合种族标准和健康标准,那么等孕妇显怀之后,她就可以入住生命之源妇产医院。住院费用是产前每天2马克,产后每天2.5马克,这个价格确实相当之低了。但医院提供的条件相当优厚,每个孕产妇住的都是单间,吃的东西也非常好,医疗护理更不用提了。而且医院里面还设有各种课程,教年轻妈妈怎么做家务,怎么照顾孩子,还会定期组织看电影,当然也要接受纳粹的意识形态教育。
另外作为领导者,希姆莱也真是认真负责,医院里的方方面面,他都会亲自过问,不仅如此,如果入住的孕产妇是单身,并且可以确定是谁把她的肚子搞大了,希姆莱还会亲自给孩子父亲写信,威胁他们要履行义务,同孩子的母亲结婚,如果不同意,党卫队就会动用各种你能想到或是想不到的手段。客观地讲如果就事论事,生命之源妇产医院确实称得上标杆,在这些医院里,婴儿的死亡率只有3%,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把这些医院想得太过美好,因为当一个女性进了这些医院之后,如果她要出院,是不能直接把孩子抱走的,而是要接受审查,看她在道德上、物质上和技能上,是不是具备了抚育孩子的能力。如果不具备,那对不起,孩子还要在相关地方再留一年。
这个相关地方就是生命之源协会的“儿童之家”,说白了就是党卫队的托儿所,孩子在托儿所里面待一年,他的母亲可以离开,也可以选择在托儿所里工作。一年之后,再对她进行审查,如果一个女性通过自己的劳动,通过和小孩的接触,能力提高了,那么这个孩子就可以带走。可如果一年以后,党卫队还是感觉你没有能力抚养这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被送给党卫队的养父母,而且还要举办一个仪式,完成仪式之后,孩子同亲生母亲再就没有任何关系了。确实挺残忍,但我想有一说一,至少作为医院和托儿所,生命之源计划搞得还是相当可以的,有时候甚至给人感觉,希姆莱简直就是在做慈善。
儿童之家
把孩子交给养父母的仪式
但是在今天的德国以至于欧洲,如果提起生命之源计划和生命之源协会,人们并不会想到以上这些,一个原因在于,越是看起来完美、平等的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越有可能带来事实上的不平等,就像马克思在《德国工人党批注》中所写:资产阶级法权倒是被推翻了,可取而代之的,却是更加野蛮的“中世纪法权”。而具体到生命之源计划,一个产妇能不能带走自己的孩子,这其中是不是有着很大的操作空间呢?
不仅如此,人们还会想到希姆莱的婴儿工厂、是党卫队的妓院、是一批又一批北欧少女和德意志少女,被送往营地,然后和党卫队的种牛结合,这分明就是一个生育农场。1961年,联邦德国拍过一部电影,反映的就是这段历史,德语原版的名字就叫生命,而在英语版中,电影名是叫Women Ordered To Love,翻译过来就是受命去爱。那么本意是为孕产妇提供服务的生命之源,怎么后来就发展成了纳粹婴儿工厂?这就还要讲到希姆莱对德国人口问题的判断。希姆莱认为,德国的出生率之所以下降,究其原因就在于,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影响,这句话怎么理解?其实相当好理解,男女结合只关乎爱情吗?希姆莱认为,过去确实如此,但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下,现在的男女爱情已经不单纯了,你有车你有房你有彩礼吗?没有那就滚蛋。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晚婚晚育,同时家庭规模也在缩小。
《受命去爱》剧照
一方面德国出生率降低,另一方面,德国还需要劳动力,于是就导致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移民大量涌入,而在纳粹的种族理论中,斯拉夫人那是典型的劣等民族,他们一涌进来,整个德国就会退化,这种状况让希姆莱十分忧心。所以希姆莱一直都有一个想法,就是组建一个名叫“米特迦”的公社,这种公社类似于原始人的杂居,目的就是让处于最佳生育年龄的年轻男女在里面混居,然后让女性一直处于怀孕状态,不断地生孩子。这个理论看上去相当不可理喻,不过在当时的纳粹高层眼中,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当然我们也不要把话说死,可能一直到今天,西方社会金字塔上层的那些人,人家还是这么玩儿的。希姆莱认为,如果这样的公社可以实行,那么粗略估算,到1980年,就至少可以制造出1.2亿名强壮的优等雅利安后裔。不过即便如此,在1939年之前,它充其量只是一个想法。
可是当欧战全面爆发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德国还没有从一战的人口减少中缓过劲儿来,这又陷入到新一轮战争,具有种族价值和遗传价值的男性进一步减少。于是从1939年10月份起,希姆莱就开始公开鼓吹、以至于公开鼓励和号召德国女性非婚生子,到后来对于没有生孩子的适龄女性,哪怕是未婚的,希姆莱还公开指责,说她们逃避生育责任,这和军队里的逃兵是一个性质。当然也不只是打嘴炮,希姆莱还真就行动了,但是因为这项计划在纳粹党内也遭到了不少反对,所以在二战结束之前,希姆莱就几乎毁灭了所有材料,以至于到今天,我们无法了解到历史的真相。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当德军占领挪威之后,因为在希姆莱眼中,挪威人属于血统最纯正的雅利安人,所以希姆莱就在挪威建了十所生命之源医院,而在接下来的四年中,这些医院一共接生了12000多个非婚生子,他们的母亲都是金发碧眼的挪威女性,父亲当然都是德军士兵,只是不知道具体是谁。
生命之源在挪威
除了纳粹分子乱搞生出来的孩子之外,当德军占领了其他国家以后,生命之源协会还会在党卫队的协助之下,去搜寻并抢夺那些看上去比较舒服的儿童,然后先把他们放在儿童之家里,进行德意志化教育,等到了一定的时候,再把他们送到德国家庭里面去抚养,使其成为真正的德意志人。以上所有这些孩子,就是所谓的“希特勒孩童”。而在纳粹德国覆灭以后,凡是同德国士兵交往的女性,有不少都遭到了批斗,她们会被剃光头、扒衣服、涂焦油。至于希特勒孩童,他们的处境同样很糟糕,在成长过程中是饱受歧视,男孩被称为纳粹崽子,女孩被称为德国妓女。其实想想,这些歧视和批斗他人的人,不也正是当年右手上指45°、高呼万岁的那批人吗?战火改变了很多,但有些东西,永远也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