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宁德时代的股票在A股市场掀起新能源旋风时,谁也没想到这家万亿市值的龙头企业,会把创新的火种直接播进高等学府。5月12日,随着一纸公告震动资本市场,宁德时代副董事长李平将相当于公司千分之一市值的股票——405万股,价值超10亿元的"大礼包",以夫妻名义捐赠给复旦大学设立科研基金。这不仅是A股市场罕见的"股权捐赠",更在科创界炸开了锅:原来科技大佬支持教育,真金白银能豪气到这个程度。
作为动力电池领域的全球霸主,宁德时代每个动作都牵动着行业神经。现年56岁的李平,这位从公司初创就参与打拼的元老级人物,此番出手堪称"教科书级"的捐赠。按当日收盘价折算,10.4亿元的股票市值,相当于把2.5万辆Model 3动力电池的净利润一次性投入科研。更耐人寻味的是,不同于常规现金捐赠,股权捐赠意味着未来股价每上涨1%,基金池就自动扩容2570万元——这招"活水养鱼"的操作,让学术界直呼"高明"。
这次捐赠背后藏着中国科技企业的深层布局。在欧美顶尖高校,企业捐赠设立专项基金早已形成成熟模式:斯坦福大学的惠普基金、MIT的博德研究所,都是用企业资本撬动前沿科技的典范。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高校接受社会捐赠总额突破600亿元,但股权类捐赠占比不足3%。李平夫妇的创举,不仅让复旦大学自然科学基金规模瞬间跻身全国前三,更开创了"产业资本+高校科研"的新范式——用资本市场红利反哺基础研究,相当于给科学家们装了台"永不停歇的印钞机"。
这笔"天价捐赠"的蝴蝶效应正在显现。在新能源领域,电池材料革新已进入纳米级竞技阶段,单个实验设备的购置费就高达千万。基金命名中的"学敏"二字,恰与复旦大学已故微电子专家汤学敏院士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业内人士预测,该基金很可能重点突破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卡脖子"技术。就像斯坦福用惠普基金孵化硅谷神话,或许十年后的某天,某款改变行业格局的"复旦电池"就将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站在上海杨浦区的光华楼顶俯瞰,这片见证过苏步青、谢希德等大师足迹的土地,正迎来新的科技革命。李平的股权捐赠不仅是个人的慷慨解囊,更预示着中国科技巨头开始觉醒"教育反哺"意识——当产业资本与学术智慧深度交融,或许我们正在见证属于东方硅谷的星辰大海。正如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常说的那句"赌性更坚强",这次豪赌的筹码不是金钱,而是中国科技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