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室友进了一个“自律打卡群”。
里面分为几个类别,有读书打卡、运动打卡、营养餐打卡....
由于日渐颓废的生活使她深感焦虑,为了在一个优质的环境中跟大家一起成长,所以她加入了“读书打卡小组”。
刚开始那一周,她坚持每天阅读,并且积极地在群里与大家分享经验。
但好景不长。
持续了两个星期后,她感觉自己的思维并没有得到提升,就原地“躺平”了。
没过多久,焦虑感再次来袭,于是她又重新开始打起了卡。
结果不到一星期,再次凉凉。
这回,她彻底放弃了。
室友很苦恼,觉得自己就是个没有毅力的人。
图片
这段时间,我有个特别深刻的体会。
面对一件事,我们总是习惯将它的关键问题隐藏,然后放出一些小毛病“糊弄”自己。
室友觉得自己放弃打卡是因为懒惰,实际上并非如此。
促使她“躺平”的真正原因,是她害怕现在的努力在将来看不到效果。
也许在放弃的那一刻,她就已经预设了自己的失败。
心理治疗师洛莉.戈特利布在《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中提到:
“我们自以为困扰着自己的主要问题,通常只是某个大问题的其中一个层面,或者根本就是遮掩实际问题的‘烟雾弹’。”
这种神奇的现象十分常见,不只出现在个人成长中。
也许在文章的每一处,你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
许多小伙伴都有过被分手的经历,这让我们深陷痛苦。
分手后,我们都觉得自己伤心的点在于“那个人从此在自己的世界里消失了”。
再也不能跟TA说话,与TA拥抱,同TA携手走向未来了...
我们确信自己的痛苦来源就是那个人,是分手本身。
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发现许多人在分手后,都会说那么一句话:
“虽然才**岁,但我觉得自己再也遇不到喜欢的人了。”
比起分手本身,这句话也许更接近问题的本质。
失去深爱的男/女朋友,必然会使我们感到伤心绝望。
但真正让我们害怕的,是未来无法再遇到与自己灵魂契合的人的预设。
说到底,就是对未知的恐惧!
仔细想想,如果明确地告诉你,不久的将来你会遇到一个各方面都比TA优秀百倍的人。
这个人比TA更爱你,你们的相处会更融洽,你的后半辈子都不再孤单。
你还会如此痛苦、焦虑吗?
人是偏爱确定性的动物,一旦自己的人生从已知“退化”到未知,我们就会产生极度的焦虑和恐慌。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
在一段关系中,TA明明并不快乐,明确知道对方不适合自己,但就是不愿意结束这段关系。
面对我们的困惑,TA只会说相处时间久了,感情深了舍不得分手。
当然,这确实是原因之一,但也不过是个“烟雾弹”。
TA大概率是害怕错过了这一个,就没有下一个了,或是下一个更糟怎么办。
说到底,还是不愿直面未知。
3
心理学著作《被讨厌的勇气》中,有一个一针见血的观点:
人无论在何时,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
我们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熟悉环境带来的“安全感”,战胜了我们对改变的渴望。
实际上,你的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
害怕努力没有结果,于是原地“躺平”,指责自己没有毅力;
害怕直面孤单,于是迟迟走不出分手的痛苦,认为是自己用情过深;
害怕遇不到更好的人,于是不愿结束一段不健康的关系,骗自己是因为不舍得...
对实际问题的逃避,将我们困在原地。
明明不满于生活现状,却又恐于踏入“未知领域”。
最终陷入内耗,无从解脱。
图片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洛莉在《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中为我们提供了方法:
“去做一件事,再让这件事驱使你去做另一件事,用一个良性循环来替代一个恶性循环,大多数巨大的转变都是靠我们用数百个微不足道、甚至难以察觉的一小步累积而来的。”
刚开始接触写作时,我的情况跟室友是一样的。
写了几篇文章,觉得文笔并没有什么进步,就打了“退堂鼓”。
不过还好,我又给了自己一次机会。
无意中,我看到了一个公众号的征稿函。
为了不“雷”到编辑大大,我细细打磨那篇投稿文,反复检查数百遍后才将它投出。
收到过稿邮件的那一刻,良性循环“启动”了。
得到正反馈的喜悦,促使我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文章质量。
而文笔的进步,又让我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正反馈。
4
其实大多数人的关键问题,皆源于对未知的恐惧。
怕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报,怕跟TA分手后遇不到更好的人,怕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对“确定性”的渴望,使我们“心甘情愿”地延续着糟糕的生活。
诚然,我们无法控制生活中的所有未知,但总有一些事情能够由我们掌握。
也总有一些风景,是只有走在路上的人才能欣赏到的。
开始码字的第一天,我给自己立下了“靠写作实现经济自由”的大目标。
现在,我离这个目标还很远,甚至可能永远也无法达到。
但开始写作并持续至今,依然是我有生之年做过的最让自己满意的决定。
通过写作,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不再吝于思考,发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
我们的人生经历,从来不只有“头”和“尾”。
每走一步,我们都有机会收获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