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联系QQ : 2669103475 登录 注册
收录(17307)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微信营销 > 服装货源 > 图书馆的暗夜与黎明

图书馆的暗夜与黎明

作者:   来源:  热度:3848  时间:2023-12-16
圣三一学院图书馆的主藏书和阅览大厅有60米长,一条中央走道全通,两侧是上下两层书架,一楼书架之间间隔的地方摆放着爱尔兰历史名人的半身像,屋顶呈圆拱形。古典世界的三大图书
图书馆的暗夜与黎明


圣三一学院图书馆的主藏书和阅览大厅有60米长,一条中央走道全通,两侧是上下两层书架,一楼书架之间间隔的地方摆放着爱尔兰历史名人的半身像,屋顶呈圆拱形。

古典世界的三大图书馆里,亚历山大和珀加蒙图书馆衰落于罗马统治的公元初,以弗所图书馆衰落于罗马帝国不断遭受内乱和外族入侵的“三世纪危机”时代。在3世纪末期,戴克里先皇帝重整河山,两分帝国,结束“三世纪危机”,不久由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统一罗马世界,迁都君士坦丁堡,皈依基督教,提奥多西皇帝进一步加强了基督教的国教地位,扫除多神崇拜的希腊罗马遗风,从此以后,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教义的结合,就成为欧洲文明的核心。但戴克里先、君士坦丁、提奥多西这几位皇帝在公元4世纪的复兴,被证明是罗马史上暂时的回光返照,提奥多西死后不久,一波强似一波的蛮族入侵让东西两个罗马帝国左支右绌:公元410年西哥特王阿拉里克攻陷罗马,431年汪达尔王盖撒里克从西罗马手中夺取并割据整个北非,434年匈奴王阿提拉即位,反复洗劫东西两个罗马帝国,最终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近百年的战乱,天翻地覆,杀戮和饥荒使得整个欧洲文明倒退数百年,从此进入漫长的中世纪早期黑暗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高度发达的城市公共设施被毁弃,绝大多数知识被遗忘,除了基督教教士之外,整个社会没有了知识阶层,甚至连皇帝都是文盲。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基督教修道院成为保存知识火种的诺亚方舟,在文明的漫漫长夜中,为人类保存下智识的微光。

爱尔兰的修道院图书馆
中古知识界的第一缕微光,来自罗马世界废墟的尽头:爱尔兰。罗马帝国时代,不列颠和爱尔兰是最遥远的边陲。进入中世纪,爱尔兰又被英格兰征服,长期以来是英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爱尔兰人大多数是讲凯尔特语的,信仰天主教,跟操日耳曼语族盎格鲁-撒克逊语的新教英国人不是一个种族,也不是一个宗教。

在16世纪末,也就是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以后,当时爱尔兰还属于大不列颠,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敕令建立都柏林大学,下属只有一个圣三一学院。就图书馆馆舍的精美程度而言,圣三一学院的旧图书馆恐怕还不能跻身于欧洲最美的古典图书馆之列,但它是都柏林数一数二的旅游景点,游客纷至沓来,主要是为了瞻仰图书馆“长厅”中陈列的《凯尔之书》。圣三一学院图书馆的主藏书和阅览大厅有60米长,一条中央走道全通,两侧是上下两层书架,一楼书架之間间隔的地方摆放着爱尔兰历史名人的半身像,屋顶呈圆拱形,我记得厅内采光并不好,大白天也必须开灯。厅内装潢古色古香,庄严肃穆,跟古老学府的地位很相称。

长厅里陈列着3件国宝:一是1919年独立战争爆发时撰写的爱尔兰共和宣言,据说这是存世的最后一份。二是一把爱尔兰竖琴。这种竖琴是爱尔兰特有的乐器,也是爱尔兰国家的象征。在圣三一学院图书馆陈列的这把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中世纪爱尔兰竖琴,它是爱尔兰国徽以及吉尼斯啤酒、瑞安航空等爱尔兰著名企业徽记上竖琴图案的实物原型。第三件国宝最有名,叫做《凯尔之书》,是远在欧洲古登堡印刷术发明之前的手抄本《圣经·四福音书》,分成4本,全部手工制作,制作年代估计是公元800年,也就是查理曼大帝的时代,或者中国晚唐时代,它是爱尔兰的国宝。

 

圣加仑修道院图书馆已经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凯尔之书》是爱尔兰的国宝之一。

从大的历史背景来说,爱尔兰在基督教历史上有独特的地位。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早期中世纪“黑暗时期”,整个西欧“礼崩乐坏”,文明的生活方式遭到极大破坏,教育系统在教会以外完全不存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失传,不要说平民和贵族,就连查理曼大帝都是文盲!在数百年西欧的文化沙漠中,爱尔兰的修道院以其组织严密,对拉丁和希腊文典籍的保护著称,让早期中世纪爱尔兰的文化水平远远超过西欧任何国家。后来,爱尔兰的修道士们又把基督教经典通过传教和建立修道院分部的方式,传播到不列颠岛、高卢、意大利和北欧、东欧、冰岛这些蛮荒之地。当时没有印刷术,他们手抄然后装饰制作的书籍,保留了古罗马、古希腊的典籍和基督教的宗教经典,让欧洲文明得以薪尽火传。直到8世纪以后,西欧才从伊比利亚半岛的科尔多瓦哈里发国那里,间接接触到由阿拉伯人保存和翻译的古希腊典籍。所以,爱尔兰的修道院和伊比利亚半岛上的阿拉伯国家,是早期中世纪欧洲人重新学习古希腊-罗马文明的两大重要源泉。

《凯尔之书》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制作出来的,大约在公元800年左右,在爱尔兰的凯尔斯修道院,手工抄写在小牛皮纸上,同时用大量珍贵的矿物颜料、宝石做插画和页面装饰。古时候的书不是单纯的知识载体,也是手工艺品。整部《凯尔之书》制作精美,体现了当时爱尔兰修道院书籍制作的最高标准,总共是340张两面的羊皮纸680页。现在在圣三一学院图书馆“长厅”里,总是轮换展出其中的任意两本——书本打开,一本翻到装饰画的一页,另一本翻到文字的一页。

在欧洲大陆上,今天的游客可以探访由爱尔兰僧侣在8世纪建立的修道院,这些按照爱尔兰传统建立的图书馆保留至今,不过,在18世纪按照当时流行的巴洛克风格进行过翻修,成了欧洲最美的古代图书馆中的一员。

在德国和瑞士、奥地利边境莱茵河流入康斯坦斯湖的地方,湖南岸的瑞士领土上,有一座名为圣加伦的城市。它得名于7世纪时隐居于此的本笃派修道士盖尔(圣加伦)。圣加伦是爱尔兰人,跟随师父和十几名师兄弟从爱尔兰东渡,在法兰克王国的土地上边旅行边传教。当时相当于中国的初唐,在欧洲则是墨洛温王朝时期,政权则被宫相们所把持。当时还没有今天的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士这些国家。

旅行到康斯坦斯湖边的时候,盖尔的身体垮了,无法跟随同伴继续旅行,于是就地隐居下来。盖尔是个有德行的修士,终生不为名利所动,坚持清贫的隐居生活,生前就获得了极大声名,死后不久被教廷封为圣人,后来查理曼大帝的祖父、当时的宫相查理·马特下令在盖尔隐居的地方修建一座纪念修道院,而以修道院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这座城市,也用他的名字命名。圣加伦修道院在查理·马特、矮子丕平、查理曼大帝这祖孙三代的时间里,发展成了中世纪早期欧洲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后来修道院更是获得了极大的世俗权力,因为欧洲古代的诸侯大地主既可以是世袭的贵族爵爷,也可以是修道院和主教,这座圣加伦修道院占有城市附近的大片土地,发展成一个诸侯国家,后来瑞士联邦向北扩展,以武力征服这里,于是圣加伦就以一个邦的身份加入了瑞士联邦。

笔者2016年专程去圣加伦参观市中心那座古老修道院中的图书馆,它已经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这座图书馆藏书16万册,其中真正的宝藏,是那些在印刷机发明之前,从建立修道院的8世纪到15世纪之间制作的2100册手抄本图书。这些书大多数由僧侣抄写在羊皮纸上,进行装订,再在书页和封面上用烫金和各种颜色甚至宝石加以装饰。这就是秉承了爱尔兰修道士们从本土带到欧洲大陆的传统技艺。图书馆里1900年之前的书都必须在某一个特定的阅览室才能翻阅。当然,我根本看不懂这些用拉丁语写的古籍,我来这座图书馆,纯粹是为了参观它的内部装饰。

在欧洲,17世纪的罗马开启了巴洛克建筑和绘画风格,重视建筑和油画的装饰性和戏剧性。到18世纪,巴洛克晚期走向繁复和纤巧,多用曲线进行繁杂的装饰,连立柱也做成螺旋状,这就是洛可可艺术风格,这个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清朝的康乾盛世。笔者曾经专门搜寻并拜访了欧洲大陆上装饰最豪华、最美丽的近20座图书馆,所有这些图书馆几乎全都是巴洛克—洛可可时期建造的,因为这个时期欧洲的室内装饰之豪华富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这座圣加伦修道院图书馆重修于1758—1767年,在欧洲正是洛可可艺术风格最盛的时代,图书馆屋顶上的壁画,不但繁复,就连边框都充满了曲线装饰。图书馆分上下两层,藏书收纳在靠墙的木制书柜里,书柜做工精致,色调优雅,四角有复杂的木雕装饰,一眼望去古色古香。二楼栏杆的柱子雕刻得更加精美。

中世纪的大学图书馆
欧洲在11—13世纪文化逐渐昌明,在教会之外,世俗世界开始有了大学。最古老并一直持续运作到今天的大学,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它建立于1088年,相当于中国宋代。其次是牛津大学和巴黎索邦大学,大约都在12世纪创建。在欧洲最古老的几所大学中,笔者参观过的牛津大学和葡萄牙科因布拉大学的图书馆,都是这个时期创建的,最早只有几十本到一两百本藏书。这些中世纪的大学是保存和普及知识的世俗堡垒,在修道院系统之外,培养了一批批为宫廷和贵族阶层服务的世俗知识分子,尤其是医生和律师。

目前在全世界的大学图书馆中,哈佛的藏书量是2000万卷,排名第一,在全世界所有图书馆里能排到第18位,但哈佛大学图书馆的老馆——怀德纳图书馆不对公众开放。牛津大学图书馆在大学图书馆里排名第二,普通游客可以参观,有图书馆员义务讲解。2017年1月我第二次参观牛津大学图书馆,当时游客不多,报名听讲解的只有我们夫妻二人,但志愿担任讲解员的老先生照样带领我们参观。老先生本人就是牛津大学图书馆的退休馆员,而我是大学教授,又在前一年参观过十几所欧洲古老的图书馆,所以相谈甚欢,从老先生那里打听到很多平时不会了解到的信息。

因为牛津和剑桥严格来说都不是一所大学,而是很多独立学院的联合体,所以,牛津内部有些学院自身的图书馆,其历史比牛津大学总图书馆更加悠久。就牛津大学的这座总图书馆——波德里安图书馆来说,1602年才正式建立,在牛津大学来说算很晚的,倒是它所在的建筑物的历史更长。图书馆的第一个前厅事实上不属于图书馆,是牛津神学院的一部分,这是一座内外古色古香的晚期哥特风格的讲堂。

 

圆形的拉德克里夫楼是牛津的医学和理工科图书馆,其独特的外形非常引人注目,几乎成了牛津大学的象征。

 

無论古老的汉弗莱图书馆,还是今天的波德里安图书馆,都是参考书图书馆,从建馆至今图书从不外借。

 

全世界大学里最漂亮的古典图书馆,应该是葡萄牙科因布拉大学图书馆。

牛津大学图书馆最早的一批藏书,是英王亨利五世的弟弟——格洛斯特公爵汉弗莱捐献的281卷私人藏书,在庭院里有格洛斯特公爵穿戴甲胄的立像。你别笑281卷书太少,当时可是中世纪,牛津大学本身的图书收藏只有20卷!15世纪80年代,神学院讲堂的楼上一层改建为图书馆,叫做汉弗莱公爵图书馆,这是牛津大学波德里安图书馆的前身。

我们从神学院讲堂上二楼,进入图书馆本部最古老的部分——汉弗莱图书馆,在那摆满一排排书架的阴暗、木制的中世纪老楼上,笔者心中充满了敬畏。古老的汉弗莱图书馆(就是今天的波德里安图书馆)是参考书图书馆,从建馆至今图书从不外借,只能在馆内阅读。有这样一个传说:建馆几十年的时候赶上了英国内战,国王查理一世跟国会军打仗,路过牛津驻扎在此,想从图书馆借两本书,牛津的图书馆员竟然拒绝了国王!所以,在古老的图书馆中,你会看到一排排木制的书桌,桌上的大开本古书上拴着铁链,防人偷书。而古色古香的木制屋顶,用各家贵族的纹章做装饰。

在中世纪主馆后方,另有一座圆形的拉德克里夫楼——牛津的医学和理工科图书馆,其独特的外形非常引人注目,几乎成了牛津大学的象征。

其实,这座楼的历史比较短,是18世纪中期建成的巴洛克晚期建筑,并不开放参观。平心而论,牛津大学图书馆主楼太过中世纪,内部算不上美丽,更多是给人以肃杀的感觉,《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前两部里,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图书馆就是在这里取景的。

全世界大学里最漂亮的古典图书馆,应该是葡萄牙科因布拉大学图书馆。科因布拉位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和第二大城市波尔图之间,是一座有46万居民的中等城市。科因布拉大学拥有2万—3万名学生,在世界上最古老大学的排名榜上位列第七,在13世纪末就建立了,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它是葡萄牙唯一的大学。我是2014年1月来这里的,走进古城,中央步行大道实际上是一条山谷,越向里走地势越高。科因布拉大学的中心在一座小山的山顶,从山下的商业街到山顶有公用电梯,大学的中心校舍原来是国王的行宫。我去过全世界很多名校,这里是凤毛麟角的能获得联合国世界遗产称号的学府。科因布拉大学的中心是一座三面围绕着古建筑的大广场,坐落在一大片山顶平地上,广场的一面下临山谷,凭栏远眺,视野开阔。游客可以在这里买票自行参观教堂和学校的旧建筑,但大学的巴洛克式图书馆必须跟随导游分批入内。由导游带领参观的这一部分是科因布拉大学最值得骄傲的古老部分。最先进入的是考试大厅,13世纪这座建筑物还是王宫的时候,这里是国王的宝座大厅,几百年来这座大厅是博士论文答辩和授予学位的地方,开学典礼和校长就职仪式也在这里举行。

 

目前存世的“古登堡圣经”只有50本左右,其中有21本是完整的。即便不完整或是散页的,现在也是价值连城。

 

瓦特伯格堡里马丁· 路德翻译《圣经》的小屋。

 

毕升发明的印刷术用的是胶泥活字和木刻活字,古登堡用的是金属活字。

然后就到了华丽的图书馆了。

主图书馆建于18世纪,按照当时流行的巴洛克风格设计,成就了这座欧洲最美丽的大学图书馆:馆内四周都是漆成深色的橡木书架,肉眼看上去的色调比照片上要暗沉一些。书架高近天花板,书架上方和天花板都有镀金装饰,天花板上还绘有壁画。图书馆分内外三进,导游说这三进大厅藏书20万卷,都是18世纪以前的图书,很珍贵。古代没有空调,葡萄牙夏天又很热,所以,这座图书馆的墙特别厚,室内空间很高,天花板做成拱形,就像山洞一样可以达到恒温效果。图书馆的大门是檀木的,书架用橡木,它们的气味可以防止书卷生虫。导游说这座图书馆最有意思的一点,是它竟然在室内养蝙蝠,夜里蝙蝠出来吃虫子抓老鼠,还好游客白天来参观的时候看不到这些蝙蝠,入夜时书桌会被盖上厚厚的桌布,防止蝙蝠的爪子抓坏桌面。

知识的禁锢与普及
文艺复兴时代,知识界有两大潮流激烈争斗。一方面,因为古登堡发明并普及了印刷术和印刷机,新教改革的先锋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语,古登堡和马丁·路德的结合,让知识在欧洲的新教国家普及到平民阶层。这是理性时代的黎明。另一方面,天主教反对新教改革,力图垄断对宗教的控制权,这个时期,天主教世界的修道院和皇家图书馆垄断了知识,反对把拉丁语《圣经》译成各国语言,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式修道院图书馆,成了禁锢知识的堡垒。

古登堡是15世纪的匠人和发明家,一生的活动都在莱茵河畔的美因茨城,是他在欧洲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和印刷机。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发明者毕升是北宋仁宗年间的人,比古登堡早了400年,但是古代中国和欧洲的科技交流不方便,元代时马可·波罗来中国,呆了那么长时间,写了一大通游记,最终也没把中国的印刷术带回欧洲。毕升发明的印刷术用的是胶泥活字和木刻活字,古登堡用的是金属活字,他还发明整理了一整套机器,所以,从古登堡以后,欧洲的印刷才普及开来。这个发明功德无量:只有普及了印刷机,书本知识才能不局限于修道院图书馆里那些手抄本,才打破了教士阶层对知识和信息的垄断。而且,古登堡发明印刷术之后几十年,正赶上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路德最著名的《95条论纲》,在短短2年之间就印了30万份,把他的思想传遍欧洲。也许有人会说:普通市民在那个时代都是文盲,看不懂啊!不要紧,马丁·路德有朋友——画家克拉纳赫等人帮他做版画,版画可以大量印刷,市民可以看着版画听讲解。大众传媒在欧洲第一次出现,就收到了令人震撼的效果。

今天在美因茨大教堂對面,有一座古登堡博物馆,里面详细解释了古登堡当时发明的各种活字和整套机械,当然也提到中国是印刷术的鼻祖,并且详细解释了两者的异同之处。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博物馆里价值连城的“古登堡圣经”真本。在中国,宋版书最珍贵,在明清时代就已经难得,在现代文物市场上更是论页卖,一页数万元人民币。与宋版书相对应,古登堡在15世纪50年代发明印刷机后印出的第一批书是拉丁文的《圣经》,当时只印了100多本,历经战乱,目前存世的“古登堡圣经”只有50本左右,其中有21本是完整的。即便不完整或是散页的,现在也是价值连城。整个亚洲只有日本庆应大学图书馆有一部不完整的“古登堡圣经”,1987年以540万美元购得。美国境内有11部,其中5部是完整的。剩下的“古登堡圣经”全都在欧洲。美因茨古登堡博物馆的顶楼上,有一座巨大的人能够走进去的钢制保险柜,游客可以在那里亲眼看到“古登堡圣经”的真迹,就陈列在保险柜里的玻璃展柜中。其实,博物馆展出的这两部都还不是全本,每一页的篇幅很大,印刷之后,按照古代的习惯,还经过了精心的彩色绘画装饰。因为在1987年以后,全世界再也没有“古登堡圣经”在文物市场上进行过交易,所以,对这两部《圣经》目前很难准确估价,粗略估算,一本完整的“古登堡圣经”现在的市场价大约在3000万美元上下,单页大约10万美元,但有价无市。

2017年宗教改革500周年纪念之前,笔者专门去游览过维滕堡、埃尔富特和马丁·路德把拉丁语《圣经》翻译为德语的工作地点——瓦特伯格堡。这座城堡在德国北部的深山里,在遍地古城堡的德国并不出众,里面有一个很简朴的小房间,只有一张单人床和一张书桌,桌上摆着两三本厚书,包括《圣经》。

在欧洲宗教改革的时代,西班牙、奥地利、意大利是反对宗教改革的大本营,波西米亚(捷克)、法国、德意志、尼德兰(今天的荷兰、比利时)成了新旧两派宗教战争的主战场。这个时期天主教国家的王室和修道院都留下不少装饰华美的图书馆,比如西班牙马德里西北25公里群山环抱中的埃斯科里亚(El Escorial)王宫图书馆。今人很难想象,一个强大国家的国王怎么会把王宫、修道院、教堂、图书馆、博物馆、寄宿学校全都建造在一所大房子里?这就要说到宫殿的主人、16世纪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了。

菲利普二世从小受帝王教育,宗教责任感极强,性格更像一个教士,属于那种既对自己要求严苛,也不让别人活的讨厌分子,这种性格不适合做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国王,例如:在菲利普二世治下,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特别活跃,烧死的“异端”比其他国家和本国的其他时期都多。就是这位西班牙国王,亲自参与设计、建造了埃斯科里亚王宫兼修道院,住在这儿治国理政。他非常虔诚,生活极为简朴。这座建筑的外观方方正正,也充分体现了国王的性格。

走进埃斯科里亚宫大门,参观者来到中间的一个院落,整个宫室、修道院、学校的建筑围绕中心院落,各有不同的功用。其实,埃斯科里亚宫/修道院内部参观起来饶有兴味,甚至非常豪华,并不像外表看上去这么乏味。作为修道院兼王宫,它有一座很大的圣洛伦佐王家教堂,旁边就是菲利普二世的寝宫,国王在痛风病发作卧床不起的时候,可以通过窗户看到教堂内部,参加弥撒仪式。在教堂下方的地宫里停放着西班牙历代国王的棺材,能看到近代到现代整个西班牙的历史,所有的壁龛和棺材都是包金的,每个棺材外面会用镀金大字标明是哪一位国王——最早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然后是菲利普二世,从他们父子往下一直到现代,每一位西班牙国王都在这里。

笔者来这里专门探访王宫图书馆。其实,整座宫殿建筑里面至少有3座图书馆,一座属于寄宿学校,一座属于修道院的修士们,而游客参观的是最精美的王宫图书馆。该建筑连接起王宫和修道院,长54米,书架只有地面一层,靠墙摆放,是沉稳的栗色,墙面上半部和高拱顶呈明亮的黄色,在高拱顶上有好几幅壁画。图书馆的讲解上说,这些壁画分别象征着几种知识门类,比如天文、地理、算术、几何、修辞学等,你可以拿着图书馆的说明文字,一幅一幅地对照着辨认。这座大厅里大约有4万卷书,排列顺序也有讲究:靠近王宫的一头放的是入世的学问,比如历史、地理、动植物学这些,而越靠近教堂和修道院那个方向,科目就越发“形而上”,比如语法、数学,直到最靠近修道院的头上摆放着神学书籍。

 

 

埃斯科里亚宫/修道院内部参观起来饶有兴味,甚至非常豪华,并不像外表看上去这么乏味。

王宫图书馆里摆放着巨大的地球仪,十分气派。这里的装修时间是在16世纪八九十年代,属于文艺复兴晚期风格,稍有一点模仿梵蒂冈教皇宫里地图长廊的痕迹。

开明专制时代的图书馆
德意志30年战争是欧洲宗教战争的最高潮,从1648年战争结束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前,罗马教廷的势力衰退,被迫从内部进行渐进的改革,逐渐转向开明。欧洲主要国家无论新教还是旧教,都经历了宗教势力消退、中央集权兴起,同时资产阶级地位上升的过程,平民教育越来越普及,启蒙时代来临。艺术上,这是巴洛克晚期和洛可可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图书馆装饰得越来越明亮,即便是修道院图书馆,也不再坚持禁锢知识,反而从事知识的普及,转而相信“知识让人类更接近上帝”。

这个时代最漂亮的图书馆有3座:德国乌尔姆的韦布林根修道院图书馆,奥地利深山中的圣弗洛里安修道院图书馆和埃德蒙特修道院图书馆,它们是修道院图书馆在18世纪启蒙时代的代表。

乌尔姆城在德国南部的多瑙河畔,今天是座中小城市,是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德军元帅隆美尔的家乡。笔者总共来过乌尔姆两次,第二次是专程探访郊外多瑙河右岸的韋布林根修道院图书馆。作为读书人,我喜欢欣赏美轮美奂的知识殿堂,尤其是欧洲巴洛克时代内饰华丽的图书馆,就算看不懂里面的善本古书,仅仅欣赏巴洛克时代图书馆的内部装饰也好。修道院建于11世纪,但在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后已经“还俗”,不再是修道院了,游客可以参观华丽的巴洛克式教堂和洛可可式的图书馆。

这座图书馆尽显洛可可风格的复杂和华丽,而且色调极为明亮。图书馆分两层,二楼的栏杆呈波浪形,支撑二楼走道的那些柱子是红蓝两色大理石,柱头镀金。馆内的地板是大理石拼镶的。一楼摆放很多白色大理石女神雕塑,姿态妩媚,配饰都镀金。

天花板上的天顶画也极为富丽堂皇,主题是“知识让人类接近上帝”,这是18世纪欧洲开明专制时代天主教修道院新的思想,不再反对向大众普及知识,转而试图把启蒙思想和基督教教义作新的调和。

这个时代的洛可可式图书馆,和文艺复兴、宗教战争时代相比,颜色更明亮,空间更开敞,少了些板起面孔的假正经,多了点世俗的轻浮。藏在奥地利深山中的埃德蒙特镇拥有欧洲最大的修道院图书馆,集中体现了这个特色,也是最美的一座。

埃德蒙特修道院在奥地利中部的大山里,我从林茨要开车一个多小时才能到,镇子背靠一座山区国家公园,依山傍水,是个远离尘嚣的好地方。镇子其实挺小,镇中心的修道院却极大,今天还有近30名修道士,管着附近27个教区。奥地利中部山里民风保守,虔诚信教的人很多,今天修道院里还有中学。埃德蒙特修道院1074年由来自萨尔斯堡的一批僧侣建立,修道院图书馆长72米,分为3个椭圆形大厅,书架和整体色调成金白两色,上下两层书架,天顶画也全是亮色,看上去明亮耀眼,轩敞通透,气派非凡。

 

埃德蒙特修道院图书馆的书架是金白色,映衬着阳光,满室灿然,完美阐释了典型的洛可可审美趣味。

 

霍夫堡皇家圖书馆收藏的这本书的封面用了摩洛哥羊皮、珐琅、宝石,书右边中间开页处的搭扣是金羊毛骑士团徽章的形状。

 

霍夫堡皇家图书馆的穹顶下方,大厅正中摆放的白色大理石雕塑是查理六世皇帝。

 

韦布林根修道院图书馆分两层,二楼的栏杆呈波浪形,支撑二楼走道的那些柱子是红蓝两色大理石,柱头镀金。馆内的地板是大理石拼镶的。一楼摆放很多白色大理石女神雕塑,姿态妩媚,配饰都镀金。

埃德蒙特修道院图书馆是全世界最大的修道院图书馆,3个大厅总共放置了7万卷书,只是所有藏书的三分之一,其中最珍贵的是1400卷古代手抄本,其中500卷是1500年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古书,最早的一本制作于公元700多年。这里允许游客拍照,我趁着图书馆里游客不多的机会前后左右拍了个够。这座图书馆的采光非常好,有60扇窗户。墙是有弧度的,因为3间大厅都呈椭圆形,所以书架也做成有弧度的,并非方方正正。在葡萄牙科因布拉大学和奥地利多瑙河边梅尔克修道院等地的图书馆里,书架是沉稳的栗色,但在这里却是金白两色,映衬着阳光,满室灿然,完美阐释了典型的洛可可审美趣味。

3座相连的大厅总共有7座圆顶,每座圆顶上都有一幅天顶画,都是有寓意的,图书馆正中间的那一幅叫做“神圣的启示”。

说到欧洲18世纪开明专制时代图书馆的集大成者,莫过于维也纳皇宫的哈布斯堡皇家图书馆,也就是今天奥地利的国家图书馆。它就在维也纳市中心的霍夫堡皇宫建筑群里,单独向游客开放。千万不要因为它叫做“图书馆”就以为它很沉闷,事实上,如果论皇家气派,这里比霍夫堡的皇室居所更富丽堂皇。前文描述过,笔者看过的所有古代图书馆里,当得起“最美”称号的“天下第一”,毫无疑问是这座霍夫堡皇家图书馆。

这座图书馆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气派”二字:它长达80米,比梵蒂冈教皇宫地图画廊之外其他任何古典图书馆都更长,但却让人感觉不到整个图书馆是狭长形状的,这是因为中央大厅的体量极大。游客从长廊的一端进门,视线直接被引向正中间的椭圆大厅。椭圆厅两端的长廊完全对称。

另一个让人感觉不到走廊长度的原因是屋顶非常高,空间广阔。其他古典图书馆的二楼只是一个夹层,这里的二楼拥有和一楼一样的高度,在二楼书架之上还有更多的空间进行壁画装饰。正中大厅挑高到20米,大穹顶内部有壁画。穹顶基座周围一圈是8扇天窗,投入的光线让中庭显得很明亮。

因为这里是皇家图书馆而不是修道院,所以,壁画和雕塑不用宗教题材。大穹顶中央的壁画是《查理六世皇帝升天图》:正中心的人物是皇帝查理六世,他左手抱着金字塔,右手举着桂冠,正向天堂飞升,四周云雾中的人物则象征着哈布斯堡皇室的各种功业和美德。把死去的皇帝尊为神,其实不是中世纪以后欧洲的风尚,那是古罗马的习惯,近代欧洲借用这种壁画歌功颂德。在穹顶下方,大厅正中摆放的白色大理石雕塑就是查理六世皇帝。

查理六世作为皇帝,算是个承平之主,他的统治期在18世纪上半叶,在位32年,跟雍正皇帝和法王路易十五的青年时代同期。查理皇帝的老爸和女儿都是一代雄主,他这一朝反而很平静,算是个幸运的皇帝,所以他才有钱有心思大兴土木。在中央大厅的四角,分别放置了四座当时制作的直径一米的地球仪,其中这一座蓝色的不是地球仪,而是天球仪,画的是天穹上的星座分布。

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家图书馆除了雕塑壁画这些必定会有的装饰以外,还用大理石和大量镀金饰件跟周围书架的颜色相映衬和对比,色调显得和谐优雅,而且有自己的书籍摆放顺序:从入口开始,面对中轴线,左手边全都是有关战争的书籍,右手边全都是有关和平的书籍!

在宫廷图书馆里,除了看图书馆的装潢以外,沿走道两侧摆放的玻璃展柜里,有很多皇家的书,使用了丝绒、羊皮等高档材料,上面还装饰着大量的黄金珠宝。光是看看这些“皇帝之书”,就已经够赏心悦目的了。 

相关专题: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直接登录,无需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