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登录 注册
收录(17307)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微信营销 > 微商动态 > 写于2020年的文字 摄影圈现象、潮流的批判与观察

写于2020年的文字 摄影圈现象、潮流的批判与观察

作者:   来源:  热度:2743  时间:2023-12-07
片刻与飞鸟 摄影、设计与风格变化的35年 刘灿国 美国加州库埃斯塔学院设计系主任、终身教授。2015年麻省大学达特茅斯视觉与互动设计MFA,2006、2010年获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

 

 
片刻与飞鸟
 
摄影、设计与风格变化的35年
 
刘灿国
 
美国加州库埃斯塔学院设计系主任、终身教授。2015年麻省大学达特茅斯视觉与互动设计MFA,2006、2010年获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士、摄影硕士并任教。长期从事艺术、摄影和图形与互动设计研究与创作。
 
作为《摄影之友》之友,我看到的300+个封面背后是一条特殊的线索之网,可以用它来编织很多切入的途径。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记忆和感触,有太多的第一次与尝试、成功和失败汇聚在这些时光穿梭影像之中。2020年似乎是新时分的开始,但新时分不是和过去的切割,也不是一蹴而成,事物都在不断的、历史的伏笔中渐进而非突变,这里的回溯也是如此,在今天留下未来的伏笔。
 
 
 
《摄影之友》35年间的呈现和社会影响,铺垫多少将欲振翅的蝴蝶效应或许无从知晓,但这本杂志及其专业和执著的态度,在35年间推动每个读者不断学习和了解专业新知。这些年愈发觉得,杂志这一媒介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意义,远比我以前想的更为重要。在纷纭复杂的浅阅读以及转型社会中,杂志以提供宜读文本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延续着学校的社会作用,以提供新知帮助每个读者追寻专业和行业能力的极限。由此看来,杂志或许是更适合中国社会的,实现约翰-杜威(John Dewey)所提出的终身教育三要素的可行途径,而《摄影之友》就其在大中华区的影响力和民间摄影创作参考作用而言,无疑就是这样角色的样本典范。
 
封面,是一本杂志于彼时的最佳呈现,回溯历史,那些数十年刻度的封面背后,该是多少动人的故事、往复的争论和对社会变迁的映射。一本杂志的封面,就是这个领域的成长记号。而今,从一个难得的维度去俯瞰数百个封面,我更多的发现是35年来,这本杂志拟人化的犹豫、尝试、试探、取舍与矛盾。这些单独看都不是什么好词汇,但却是一个更好词汇的集合,那就是克服困难的实验与成长。因而我的角度是基于直接观看,以2020年的视觉标准去重看这些脉络,以我个人的反应、选择和思索作为引子来和阅读者“共振”。作为商业定位的杂志,为读者的喜好服务,因而更能展现出读者意志和时代性。因此,编辑的执著和坚持也自在其中,既要顺应读者的喜好,也要尽到信息导航者的社会作用,提升和指引阅读方向。我在这数百张的封面中,将这些努力和用心看得非常清晰。《摄影之友》在过去的35年间,始终在尝试突破自我是多么难能可贵,就如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一样,要飞越平淡的稳定,飞越昨日的成功,飞越懒惰意识而不断达至下一目标,需要极高的自我要求。
 
 
 
这些时代感十足的照片,如果以元素的方式进行分析,必然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本文就从摄影图像、文字版式和内容时尚等设计三大要素来尝试导读和分享一些我的发现与意见,希望未来,《摄影之友》都能在不断进取求变中,坚持风格,为华文摄影资源继续增添新的创意和阅读源泉,帮助每个人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
 
1 1985年第1期
 
创刊号使用了多次曝光的技术,从技术层面完美表现了当时推崇摄影的技术和技巧的社会心理。高楼焰火,蓬勃发展,让我不禁想起20世纪初期的意大利未来主义的经典作品。这期的文字和英文都可圈可点,也是唯一一次使用The Friend of Photographers作为英文刊名。
 
2 1986年第5期
 
鸟群、海洋,浪漫主义气息扑面而至,《摄影之友》在早期封面中非常喜欢用飞鸟和海洋这样的意象,在35年间曾多次出现。这种拥抱自由和自然的感觉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让人神清气爽。我这些年一直生活在距离太平洋很近的城市,当面对海洋与鸟,两种生命的殊途同归,都不禁让我喜欢这画面中的意象。自由地开拓视觉世界,或許是《摄影之友》在精神上的自我箴言吧。
 
3 1989年第5期
 
拟人的云层、神奇的光线,让这种风景作品赏心悦目,可以引发许多联想和启示,我觉得在30年前,作者在拍摄此景时的感觉应该和图中的主角差不多,充满欣喜与激动。因为一切场景宛如天赐一瞬,一去不回,让我们不禁慨叹,唯此情此景,才最为珍贵。
 
4 1990年第3期
 
90年代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幅作品中柔光镜的使用,展现了该时期对图像技术和视觉效果的广泛探索。当然,这样的画面从今天的角度看显得构图陈旧,但抛开成见后,却又有一种别样的美感。经典的构图,前景后景都不缺乏趣味性,颜色具有对比。这种审美趣味仍然非常典型,我相信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会引起共鸣。审美是一种非常个人的观看特征,《摄影之友》鼓励审美的多样性,是这本杂志应该坚守的一个标签之一。
 
5 1991年第1期
 
影楼画框式的构成与色彩,抛开整体画面效果上相对的陈旧,这一构成设计却显得很有思考和先锋意识。如果以现在的技术、场景设计和后期处理方式来调整这张图的概念和执行的话,相信会有很精彩的结果。这幅作品也显示出在不同的条件下,每个年代有思想和创意的人士都会有限度地突破桎梏。
 
6 1992年第3期
 
这幅1992年的人体有非常经典的布景和装饰,人物姿态和视角都相当自然得当,作为一张泛人体图像而言,作者整体控制的很理想,最后画面唯美有质感。我觉得作为1992年的作品,《摄影之友》在当时社会相对保守之际能大胆使用彩色人体作品作为封面,是有自己的考虑和想法,我觉得一定会引起不少的争议,起到了一定美学教育和社会推动的作用。
 
7 2000年第3期
 
总结在我读本科时对《摄影之友》模糊的印象,这幅封面所代表的意象和风格可以说是一个典型。影棚、光线、人体、运动,几乎是《摄影之友》封面的代名词。这些或许有市场的考量,我现在觉得,对杂志而言能形成其特有的风格,展示最佳的作品,吸引更多读者,是它应有的责任之一。而《摄影之友》做的非常好,因为其定位在于“之友”,所以我从大学到任教,都会定时买每一期。
 
8 2001年第5期
 
这是几百个封面里唯一把标志做到画面中间的。《摄影之友》的标志位置大部分在左上方,但我的感觉是经常因为内容而调整位置和微调大小。做一些特殊的调整是有意的尝试,但要注意此图中时间日期和期次显得过大而不协调,显然是只是拿掉了背景框,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框架本身也是标识之一,如果这样处理,可以把框架转换成细白线,在画面构成上更和谐,对品牌的持续性也是增强。
 
9 2006年第1期
 
从人像摄影的角度,这张戏剧人物肖像提供了一个视觉效果脸谱化的典范。精致的着装和细节,具有浓郁中国文化风格的形象,使其在众多封面中脱颖而出。相对可以继续优化的是杂志标志的位置,形成更合适的重叠关系。另外,《摄影之友》标志的黑字显得强度不够,何不试试全换成白色。
 
10 2009年第5期
 
强烈的黑白反差,戏剧化的妆容,突出的白色和独特的发型,又是一年特别的风景线。就视觉平衡而言,字体行距还有微调的空间,右上文字可以向上移动一些。这种视觉国际化的经验,有时候出现在艺术摄影和大众摄影的夹层之间,我觉得《摄影之友》在风格介绍上尊重视觉化、强调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结果,就是其内容其有较高的创作参考价值。
 
11 2010年第1期
 
大卫·拉切贝尔拍摄,向迈克尔·杰克逊致敬的名人系列影像被全球多家机构使用。《摄影之友》从摄影影像的角度而言,时常愿意购买引进非常潮流的图像,某种意义上也提升了《摄影之友》乃至整个中国摄影在世界上的曝光率,在整理本文的资料时,我屡次看到很多艺术家将作品在《摄影之友》上的呈现作为履历的重要一部分。
 
12 2012年第9期
 
高调国像是商业摄影市场的法宝之一,这幅封面证明了《摄影之友》在商业市场的独特定位,在摄影和文化杂志的基础上,和潮流时尚杂志保持一致,在不同时期都能成为摄影师的创作参考和源泉。紧跟时尚有时并不容易,《摄影之友》所提供的是某种在时尚领域广受欢迎的影像风格的幕后故事,为想要了解这种摄影风格的摄影师提供学习的基础。
 
13 2015年第10期
 
這期的封面是一次合成了多年封面的尝试,在背景层次上很像某些电影海报的背景,但我个人觉得,从一条《摄影之友》的封面时间线上来看,显得稍有突兀。而且由于没有主次关系的突出,还有文字过于偏移到右下角,使得整体效果不是特别协调。合成来表达抽象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可以理解美术设计在制作该作品时的辛苦。
 
14 2016年第10期
 
在1963年拍摄这幅经典作品的特瑞·奥尼尔(Terry ONeill)去年刚刚去世,皮毛包裹中的人的脸庞,形成了皮肤、皮毛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有效融合。《摄影之友》和英伦风的紧密融合,特别是在这一阶段对20世纪中期的作品的推崇,使得杂志本身具有了更深刻的摄影研究范畴、文本和语境。
 
15 2017年第10期
 
在作品上叠加图形图案,是这些年比较流行的趋势,这幅海伦·布雷兹尼克(Helen Breznik)的作品是手机摄影的比赛优胜奖,越来越多的摄影作品在手机上直接通过软件处理,软件也让摄影图像更容易加上图形、文字,更容易实现校色和色彩风格化。正如文章封面所言,手机确实改变了摄影的版图。许多手机摄影软件已经基本成为设计软件,这也是本文进行多元探讨的原因之一,因为技术的结果总是回归融合。如果手机改变了摄影行为,那么设计化就改变和解放了影像本身。
 
16 2018年第7期
 
这张是威廉·克菜因(William Klein)1959年的经典摄影作品,黄色的出租车司机上其实还有一个乘客在观看这一时尚拍摄现场,裁切掉那一部分来适应版面,稍微丢失了一点原图的乐趣。但是考虑到摄影和设计本身都属于遗隧的艺术,特别是出版设计。应该说,逐步改变和升华的封面也标识着读者欣赏水平和趣味的提升。
 
17 2019年第2期
 
这幅波兰摄影师达米安·米尔恰克(Damian Milczarek)颇具纪实特色的照片,原图是横版,但是经过美术设计适当的裁剪,达到了最大程度配合竖版封面(但可稍微右移一些显出更多的棉花糖),同时,也尽可能保留了原始图像的诙谐幽默特征。至于文本来说感觉小文字的纵横间距仍有可优化之处。对于《摄影之友》通常的封面印象来说,颇有突破之处。
 
18 2020年第10期
 
这幅黛安·尤德尔森(Dianne Yudelson)的水下摄影作品,动感和现代感十足。波动的色彩变化,通过水面的反射和折射影响,使得画面变得非常抽象。这张封面图像很好地配合了该期的主题,而且对于文字字体、英文的文本协调性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控制。
相关专题: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直接登录,无需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