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常会:加大对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 具体怎么回事 城中村改造和拆迁有什么区别
据财联社7月21日报道,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李强的主持下,审议通过了《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积极稳妥的原则,优先对群众需求紧迫、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存在隐患的城中村进行改造。改造一处,成熟一处,落实一项改造任务,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扎实有效,真正办好有利于民生的事,办实有益于社会的事。政府部门应承担起城市人民政府的责任,加强组织实施,科学制定改造规划,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高效综合利用土地资源,统筹解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并将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支持,积极创新改造模式,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的参与,努力发展各种新业态,实现可持续运营。
城中村改造和拆迁有什么区别
城中村改造和拆迁是城市更新和改善计划中常见的两个概念,它们有一些区别:
1. 定义和目的:城中村改造是指对城市中存在的老旧、不规范的城中村进行综合改造和更新,以提升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拆迁则是指将整个建筑物或区域全部或部分拆除,可能是由于规划需要、城市发展需要或其他原因。
2. 范围:城中村改造通常指的是城市中的老旧城中村,这些城中村往往存在低劣的建筑品质、缺乏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等问题。而拆迁可能涉及到城市中的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包括住宅、商业区域或工业区域等。
3. 方法与过程:城中村改造通常是通过更新和改善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提升居住条件、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等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拆迁则是将原有的建筑物或区域拆除,可能需要重新规划和重新开发。
4. 关注点:城中村改造更加注重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提升社区的整体品质。拆迁更多关注的是对土地的重新利用和规划,以及原地居民的安置和补偿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城中村改造和拆迁有时也可以同时进行,具体的操作方式和程序还与当地的政策、法规、社会情况等有关。
城中村的房子有产权吗
在中国,城中村的房屋产权情况比较复杂,具体取决于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政策和法规。一般来说,城中村的房屋产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产权明确:一些城中村的房屋存在明确的产权,属于个人或单位私有产权,拥有购买、出售和继承等权利。
2. 使用权:在一些城中村,居民只拥有土地使用权或长期租赁权,没有正式的房屋产权。他们可以使用该房屋,但没有出售、转让的权利。
3. 权益证明:在一些城市,政府为居民提供了房屋的权益证明文件,证明他们的居住权,但并非真正的产权。
4. 拆迁与补偿:部分城中村因城市更新或拆迁项目而需要被拆除,居民在拆迁中可能会获得相应的房屋补偿或搬迁安置。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城中村的历史和发展背景复杂,产权情况存在差异,具体情况还需咨询当地相关部门或律师进行了解。同时,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产权规范化的进程,以提高居民的产权保护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