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联系QQ : 2669103475 登录 注册
收录(17307)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微信货源 > 鞋帽箱包 > 浅谈计算机信息类课程的“教”与“引”

微信扫一扫,添加关注

浅谈计算机信息类课程的“教”与“引”

摘要:计算机信息类专业一直是大学招生的热门专业,其专业领域也是推动未来社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相对其他专业,计算机信息类技术发展一日千里,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针对这一特点,文中分析了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方法在相关专业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计算机信息类专业教学中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与“引导”相结合,在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上,借鉴公司培训模式,在一段时间的实训中,以应用为目标,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最新的技术和方法,提升学生查找资料,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从被动学习完成向主动学习的应用型人才转型,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学以致用。 关键词:信息类专业;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引导;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31-0156-02 1 引言 近年来,信息化的浪潮没有退却,反而一波接一波来得更加迅猛。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等一系列新概念的提出并迅速投入实用,信息技术的变革对传统行业不断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各行业、各领域、各学科都在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借助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通信电子等技术,提升各行业的生产效率,节约人力资源,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建设早已被我国定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 但是目前我國面临信息化专门人才的稀缺,尤其是目前的大数据、云计算、嵌入式、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各高校培养的信息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包括计算机、互联网、电子、通信等一直也是各大高校招生的热门专业,这些专业也是推动未来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与其他专业相比,计算机信息技术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发展迅猛,甚至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而这容易造成的问题是:很可能学生在大学四年间学到的东西,等到毕业工作时就已经“过时”了,学生毕业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及时上手,难以快速适应岗位。 所以计算机信息类专业的教学对老师和学生们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都应该遵循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也适当引导学生接触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面对新技术又能够找到方法快速学习,掌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较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下面我们从信息类专业特点入手进行分析,谈谈一谈笔者相关教学的方法和思路心得,仅供参考。 2 信息类专业的特点 对于信息类专业的教学,培养过程需要注重合理的方法。如何在大学中有效培养学生,使其能够既有扎实的基础技术,又能把握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信息类专业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下面首先探讨信息类专业自身的特点 [2]。 (1)信息类专业知识面广 信息类专业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专业,一般一个信息系统有硬件,软件,算法等几个大的部分构成,而每一项又可以拓展出无数分支,以硬件为例,模拟、数字电路和电路分析是其基础,同时也涉及各器件的物理、化学特性,由于应用领域不同,系统对器件各方面特征要求不同。而且,在信息技术应用密集的领域,例如军工,航天,水声等领域,搞电子技术专业的人员往往不仅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要有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 (2)信息类知识更新快 信息技术知识更新的快,恐怕是其他任何专业都难以比拟的。很多教师,例如笔者在本科学习时也没有听说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概念。当年学习过的一些芯片、平台、技术、软件甚至编程语言和编程方法现在都已经极少使用。目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想象十年后信息技术又能做到多少的“不可能”,它将发展到什么程度。所以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很有可能大学四年学习完,出了校门工作时发现很多技术已经淘汰或“过时”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对于信息类专业尤为重要。 (3)信息类专业和其他学科交叉多 其实,信息技术其实只是一门工具,它本身不具有实用性,必须和具体的应用、学科相结合,才能体现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相比其他专业,信息技术如同“万精油”一般,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信息技术基本可以和任何专业都能有所结合,迸发出新的思想,推动各学科,各行业的发展。这对于从事信息技术的人员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因为有很多交叉学科可以发展,选择面十分宽广,同时另一方面要求学习很多非本专业领域的知识,需兼顾彼此。例如以生物医学信息系统开发设计为例,系统或设备的设计者不仅仅要掌握设计相关的软硬件技术方法,更重要的是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知道人体的结构和开发设备应用的领域,需要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进行深入充分的沟通交流,才能有效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信息系统,解决某一领域内的具体问题。 3 信息类专业教学的不足 如上节所述,信息类专业具有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快,交叉领域多等几大特点。学生在大学中由于学时有限,常常顾此失彼。而在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中,也容易存在问题,让学生觉得学校所学和具体应用“不相关”,无法接地气,其容易存在以下问题: (1)如果相关专业开设课程过多,学生学习疲劳,再加上很多信息电子类核心课程难度较大,既要求有高数、物理、英语等相关领域知识的支撑,又涉及大量运算,课程比较抽象,学生同时上多门课程,短时间难以接受,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不佳。而课程开设过少,基础知识讲完都费力,更不要说介绍相对新的技术了,所以,如何在信息类专业课程中兼顾彼此,有的放矢,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中尽可能地了解本专业的全貌是一个值得不断研究讨论的话题 [3-5]。 (2)由于信息类专业面涉及面较广,很多学生学到大四,还不知道本专业到底要干什么,走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孤立地看待每一门课程而不知道相关课程之间的关联。最后毕业更不清楚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哪些是自己懂的,哪些是还需要进一步学习的,还欠缺哪些方面等等,对于在具体工作领域中如何结合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这可能会制约今后工作的发展[6]。 (3)由于信息技术更新较快,很多同学走出校门就发现,所学内容“不接地气”,书本上的东西要么不知怎么运用,要么就是已经过时不用了,甚至导致工作很长一段时间跟不上“节奏”,同时又不知道如何下手学习新知识,造成“眼高手低”的状况 [7-9]。 4信息类专业教学的探讨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由于信息类专业涉及面广,基础知识点多,各个具体专业既有相关知识,又各有侧重,而且技术更新快,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注重打好内功,提升眼界,而对于教师来说,可注重从“教学”和“引导”(简称“教与引”)两个大的方面来开展教学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兼顾基础知识和学习新技术两方面。 首先谈谈“教”。这里说的教,是指对学生教学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指基本知识的教学。例如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分软件类基础课程和硬件类基础课程,课程特点是:理论性强,具有普遍适用性。学生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必须要深入学习掌握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才能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石。在实际教学中,以西南林业大学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软件类的专业基础课是python、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硬件类的专业基础课是电路分析和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学生普遍反映课程难度大,理论性太强,学起来太枯燥。因此教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先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才会有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教”的第二个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灌输学生系统性思维,让学生快速了解一个专业的总体架构,每一门课程在整个专业架构中的位置,防止让学生孤立地看待每一门课程。在大一“小白们”刚入校,教师就应该把“专业蓝图”“绘制”给“小白们”,使其在后续学习中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并且要非常重视每一门专业课的“第一课”,以我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例,“第一课”不再是仅仅传统介绍课程概述、考试要求,而是在介绍的同时穿插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数码产品(Iphone,Ipad平板,安卓手机等),简单介绍这些数码产品的原理,引入该课程的研究内容、发展前景及应用。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的性质和在整个专业架构中的重要性,了解该课程主要是要解决整个专业领域中哪一个方面的问题,相对于其他课程是补充、深入,还是平行、拓展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接下来谈“引”的思想,这里的“引”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信息技术具有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快,交叉学科多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如下问题:其一,在信息学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的今天,没有一位教师能全面掌握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知识。正如王威廉教授曾经说过“在新技术面前没有专家,只有学习者”。其次,每个学生兴趣点和专长不一样,例如:编程、算法、硬件调试有各自的专长,通常完整的信息系统是由团队来完成。应该“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其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深入学习。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就可以尝试“引”的方法来教学,激发学生的自身学习能力。下面从两方面谈谈“引”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具体教学上,教师可以不必于拘泥具体技术,要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为导向,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寻求帮助,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尽快从浩如烟海的文档中找寻自己所需要的,能够解决问题的资料。举例来说,现在计算机编程语言很多,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学的加上自己选修的,甚至学习十多门编程语言。以笔者观点来看,完全没有必要专门学习那么多门语言,只需要深入学习两到三门即可,例如面向过程的C和面向对象的JAVA,主要应该掌握计算机语言编程的基本思维及架构,更多的编程语言则是需要的时候再学。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不仅局限于某一语言的编程技巧,而是要有系统性和框架性,从更高一个层次来看待问题,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一通百通。 其次“引”还主要表现在对于高年级学生的教导。站在教师的角度,一要有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胸怀,以学生为友,对学生合理的想法和兴趣给予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研究最新的技术。同时,对于高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度,让其有时间和精力专研自己喜欢的方面,让后以项目、系统、报告展示等的方法,让其提交成果,其间有问题,老师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具体实践中将所学融会贯通,达到“知行合一”。 5 总结 综上所述,“教”与“引”是相辅相成的,教是引的基础,引是教的目的,正所谓“教为不教,学为创造[10]”,只有学生能够丢掉教师这根“拐杖”,能够自身学习所需要的知识,自己查阅所需资料,解决现实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才是成功的教學,而这一点在信息类专业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正因为信息类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特点,终身学习对于该专业教师来说更加紧迫,但教师不必拘泥具体的某一个细小的知识点,而是把握技术或学科的发展脉络,能够给予足够的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一步学习深入。这样学生既不会感觉所学过于枯燥,又能很好地发挥自身所长,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实施意见,2010. [2] 姚绍文.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周立军,吕海燕,刘凯.基于问题驱动与能力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0(3):80-83. [4] 孙青,李辉勇.面向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0(3):136-140. [5] 周小祥.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对策[J].文教资料,2014(28):102-103. [6] 于柏林,李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4):83-84. [7] 王天宝,程卫东.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5-31. [8] 徐全欣.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7,4(5):12-13. [9] 王志晓,席景科,赵莹,等.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改进[J].现代计算机,2019(12):86-89. [10]吴松.教为不教学为创造[M].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微信号:

联系电话:

联系QQ:

4411

热度

其他信息

  • 行业:鞋帽箱包
  • 地区:
  • 时间:2020-12-30
浅谈计算机信息类课程的“教”与“引”
  • img

  • 0次点赞

  • 0个收藏

货源卖点

摘要:计算机信息类专业一直是大学招生的热门专业,其专业领域也是推动未来社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相对其他专业,计算机信息类技术发展一日千里,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针对这一特点,文中分析了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方法在相关专业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计算机信息类专业教学中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与“引导”相结合,在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上,借鉴公司培训模式,在一段时间的实训中,以应用为目标,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最新的技术和方法,提升学生查找资料,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从被动学习完成向主动学习的应用型人才转型,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学以致用。 关键词:信息类专业;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引导;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31-0156-02 1 引言 近年来,信息化的浪潮没有退却,反而一波接一波来得更加迅猛。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等一系列新概念的提出并迅速投入实用,信息技术的变革对传统行业不断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各行业、各领域、各学科都在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借助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通信电子等技术,提升各行业的生产效率,节约人力资源,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建设早已被我国定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 但是目前我國面临信息化专门人才的稀缺,尤其是目前的大数据、云计算、嵌入式、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各高校培养的信息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包括计算机、互联网、电子、通信等一直也是各大高校招生的热门专业,这些专业也是推动未来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与其他专业相比,计算机信息技术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发展迅猛,甚至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而这容易造成的问题是:很可能学生在大学四年间学到的东西,等到毕业工作时就已经“过时”了,学生毕业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及时上手,难以快速适应岗位。 所以计算机信息类专业的教学对老师和学生们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都应该遵循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也适当引导学生接触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面对新技术又能够找到方法快速学习,掌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较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下面我们从信息类专业特点入手进行分析,谈谈一谈笔者相关教学的方法和思路心得,仅供参考。 2 信息类专业的特点 对于信息类专业的教学,培养过程需要注重合理的方法。如何在大学中有效培养学生,使其能够既有扎实的基础技术,又能把握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信息类专业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下面首先探讨信息类专业自身的特点 [2]。 (1)信息类专业知识面广 信息类专业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专业,一般一个信息系统有硬件,软件,算法等几个大的部分构成,而每一项又可以拓展出无数分支,以硬件为例,模拟、数字电路和电路分析是其基础,同时也涉及各器件的物理、化学特性,由于应用领域不同,系统对器件各方面特征要求不同。而且,在信息技术应用密集的领域,例如军工,航天,水声等领域,搞电子技术专业的人员往往不仅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要有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 (2)信息类知识更新快 信息技术知识更新的快,恐怕是其他任何专业都难以比拟的。很多教师,例如笔者在本科学习时也没有听说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概念。当年学习过的一些芯片、平台、技术、软件甚至编程语言和编程方法现在都已经极少使用。目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想象十年后信息技术又能做到多少的“不可能”,它将发展到什么程度。所以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很有可能大学四年学习完,出了校门工作时发现很多技术已经淘汰或“过时”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对于信息类专业尤为重要。 (3)信息类专业和其他学科交叉多 其实,信息技术其实只是一门工具,它本身不具有实用性,必须和具体的应用、学科相结合,才能体现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相比其他专业,信息技术如同“万精油”一般,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信息技术基本可以和任何专业都能有所结合,迸发出新的思想,推动各学科,各行业的发展。这对于从事信息技术的人员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因为有很多交叉学科可以发展,选择面十分宽广,同时另一方面要求学习很多非本专业领域的知识,需兼顾彼此。例如以生物医学信息系统开发设计为例,系统或设备的设计者不仅仅要掌握设计相关的软硬件技术方法,更重要的是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知道人体的结构和开发设备应用的领域,需要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进行深入充分的沟通交流,才能有效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信息系统,解决某一领域内的具体问题。 3 信息类专业教学的不足 如上节所述,信息类专业具有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快,交叉领域多等几大特点。学生在大学中由于学时有限,常常顾此失彼。而在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中,也容易存在问题,让学生觉得学校所学和具体应用“不相关”,无法接地气,其容易存在以下问题: (1)如果相关专业开设课程过多,学生学习疲劳,再加上很多信息电子类核心课程难度较大,既要求有高数、物理、英语等相关领域知识的支撑,又涉及大量运算,课程比较抽象,学生同时上多门课程,短时间难以接受,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不佳。而课程开设过少,基础知识讲完都费力,更不要说介绍相对新的技术了,所以,如何在信息类专业课程中兼顾彼此,有的放矢,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中尽可能地了解本专业的全貌是一个值得不断研究讨论的话题 [3-5]。 (2)由于信息类专业面涉及面较广,很多学生学到大四,还不知道本专业到底要干什么,走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孤立地看待每一门课程而不知道相关课程之间的关联。最后毕业更不清楚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哪些是自己懂的,哪些是还需要进一步学习的,还欠缺哪些方面等等,对于在具体工作领域中如何结合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这可能会制约今后工作的发展[6]。 (3)由于信息技术更新较快,很多同学走出校门就发现,所学内容“不接地气”,书本上的东西要么不知怎么运用,要么就是已经过时不用了,甚至导致工作很长一段时间跟不上“节奏”,同时又不知道如何下手学习新知识,造成“眼高手低”的状况 [7-9]。 4信息类专业教学的探讨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由于信息类专业涉及面广,基础知识点多,各个具体专业既有相关知识,又各有侧重,而且技术更新快,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注重打好内功,提升眼界,而对于教师来说,可注重从“教学”和“引导”(简称“教与引”)两个大的方面来开展教学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兼顾基础知识和学习新技术两方面。 首先谈谈“教”。这里说的教,是指对学生教学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指基本知识的教学。例如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分软件类基础课程和硬件类基础课程,课程特点是:理论性强,具有普遍适用性。学生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必须要深入学习掌握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才能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石。在实际教学中,以西南林业大学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软件类的专业基础课是python、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硬件类的专业基础课是电路分析和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学生普遍反映课程难度大,理论性太强,学起来太枯燥。因此教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先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才会有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教”的第二个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灌输学生系统性思维,让学生快速了解一个专业的总体架构,每一门课程在整个专业架构中的位置,防止让学生孤立地看待每一门课程。在大一“小白们”刚入校,教师就应该把“专业蓝图”“绘制”给“小白们”,使其在后续学习中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并且要非常重视每一门专业课的“第一课”,以我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例,“第一课”不再是仅仅传统介绍课程概述、考试要求,而是在介绍的同时穿插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数码产品(Iphone,Ipad平板,安卓手机等),简单介绍这些数码产品的原理,引入该课程的研究内容、发展前景及应用。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的性质和在整个专业架构中的重要性,了解该课程主要是要解决整个专业领域中哪一个方面的问题,相对于其他课程是补充、深入,还是平行、拓展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接下来谈“引”的思想,这里的“引”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信息技术具有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快,交叉学科多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如下问题:其一,在信息学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的今天,没有一位教师能全面掌握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知识。正如王威廉教授曾经说过“在新技术面前没有专家,只有学习者”。其次,每个学生兴趣点和专长不一样,例如:编程、算法、硬件调试有各自的专长,通常完整的信息系统是由团队来完成。应该“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其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深入学习。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就可以尝试“引”的方法来教学,激发学生的自身学习能力。下面从两方面谈谈“引”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具体教学上,教师可以不必于拘泥具体技术,要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为导向,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寻求帮助,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尽快从浩如烟海的文档中找寻自己所需要的,能够解决问题的资料。举例来说,现在计算机编程语言很多,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学的加上自己选修的,甚至学习十多门编程语言。以笔者观点来看,完全没有必要专门学习那么多门语言,只需要深入学习两到三门即可,例如面向过程的C和面向对象的JAVA,主要应该掌握计算机语言编程的基本思维及架构,更多的编程语言则是需要的时候再学。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不仅局限于某一语言的编程技巧,而是要有系统性和框架性,从更高一个层次来看待问题,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一通百通。 其次“引”还主要表现在对于高年级学生的教导。站在教师的角度,一要有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胸怀,以学生为友,对学生合理的想法和兴趣给予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研究最新的技术。同时,对于高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度,让其有时间和精力专研自己喜欢的方面,让后以项目、系统、报告展示等的方法,让其提交成果,其间有问题,老师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具体实践中将所学融会贯通,达到“知行合一”。 5 总结 综上所述,“教”与“引”是相辅相成的,教是引的基础,引是教的目的,正所谓“教为不教,学为创造[10]”,只有学生能够丢掉教师这根“拐杖”,能够自身学习所需要的知识,自己查阅所需资料,解决现实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才是成功的教學,而这一点在信息类专业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正因为信息类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特点,终身学习对于该专业教师来说更加紧迫,但教师不必拘泥具体的某一个细小的知识点,而是把握技术或学科的发展脉络,能够给予足够的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一步学习深入。这样学生既不会感觉所学过于枯燥,又能很好地发挥自身所长,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实施意见,2010. [2] 姚绍文.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周立军,吕海燕,刘凯.基于问题驱动与能力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0(3):80-83. [4] 孙青,李辉勇.面向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0(3):136-140. [5] 周小祥.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对策[J].文教资料,2014(28):102-103. [6] 于柏林,李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4):83-84. [7] 王天宝,程卫东.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5-31. [8] 徐全欣.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7,4(5):12-13. [9] 王志晓,席景科,赵莹,等.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改进[J].现代计算机,2019(12):86-89. [10]吴松.教为不教学为创造[M].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货源详细

 摘要:计算机信息类专业一直是大学招生的热门专业,其专业领域也是推动未来社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相对其他专业,计算机信息类技术发展一日千里,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针对这一特点,文中分析了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方法在相关专业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计算机信息类专业教学中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与“引导”相结合,在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上,借鉴公司培训模式,在一段时间的实训中,以应用为目标,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最新的技术和方法,提升学生查找资料,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从被动学习完成向主动学习的应用型人才转型,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学以致用。

 
关键词:信息类专业;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引导;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31-0156-02
 
1 引言
 
近年来,信息化的浪潮没有退却,反而一波接一波来得更加迅猛。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等一系列新概念的提出并迅速投入实用,信息技术的变革对传统行业不断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各行业、各领域、各学科都在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借助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通信电子等技术,提升各行业的生产效率,节约人力资源,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建设早已被我国定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
 
但是目前我國面临信息化专门人才的稀缺,尤其是目前的大数据、云计算、嵌入式、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各高校培养的信息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包括计算机、互联网、电子、通信等一直也是各大高校招生的热门专业,这些专业也是推动未来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与其他专业相比,计算机信息技术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发展迅猛,甚至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而这容易造成的问题是:很可能学生在大学四年间学到的东西,等到毕业工作时就已经“过时”了,学生毕业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及时上手,难以快速适应岗位。
 
 
 
所以计算机信息类专业的教学对老师和学生们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都应该遵循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也适当引导学生接触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面对新技术又能够找到方法快速学习,掌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较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下面我们从信息类专业特点入手进行分析,谈谈一谈笔者相关教学的方法和思路心得,仅供参考。
 
2 信息类专业的特点
 
对于信息类专业的教学,培养过程需要注重合理的方法。如何在大学中有效培养学生,使其能够既有扎实的基础技术,又能把握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信息类专业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下面首先探讨信息类专业自身的特点 [2]。
 
(1)信息类专业知识面广
 
信息类专业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专业,一般一个信息系统有硬件,软件,算法等几个大的部分构成,而每一项又可以拓展出无数分支,以硬件为例,模拟、数字电路和电路分析是其基础,同时也涉及各器件的物理、化学特性,由于应用领域不同,系统对器件各方面特征要求不同。而且,在信息技术应用密集的领域,例如军工,航天,水声等领域,搞电子技术专业的人员往往不仅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要有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
 
(2)信息类知识更新快
 
信息技术知识更新的快,恐怕是其他任何专业都难以比拟的。很多教师,例如笔者在本科学习时也没有听说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概念。当年学习过的一些芯片、平台、技术、软件甚至编程语言和编程方法现在都已经极少使用。目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想象十年后信息技术又能做到多少的“不可能”,它将发展到什么程度。所以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很有可能大学四年学习完,出了校门工作时发现很多技术已经淘汰或“过时”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对于信息类专业尤为重要。
 
(3)信息类专业和其他学科交叉多
 
其实,信息技术其实只是一门工具,它本身不具有实用性,必须和具体的应用、学科相结合,才能体现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相比其他专业,信息技术如同“万精油”一般,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信息技术基本可以和任何专业都能有所结合,迸发出新的思想,推动各学科,各行业的发展。这对于从事信息技术的人员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因为有很多交叉学科可以发展,选择面十分宽广,同时另一方面要求学习很多非本专业领域的知识,需兼顾彼此。例如以生物医学信息系统开发设计为例,系统或设备的设计者不仅仅要掌握设计相关的软硬件技术方法,更重要的是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知道人体的结构和开发设备应用的领域,需要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进行深入充分的沟通交流,才能有效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信息系统,解决某一领域内的具体问题。
 
3 信息类专业教学的不足
 
如上节所述,信息类专业具有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快,交叉领域多等几大特点。学生在大学中由于学时有限,常常顾此失彼。而在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中,也容易存在问题,让学生觉得学校所学和具体应用“不相关”,无法接地气,其容易存在以下问题:
 
(1)如果相关专业开设课程过多,学生学习疲劳,再加上很多信息电子类核心课程难度较大,既要求有高数、物理、英语等相关领域知识的支撑,又涉及大量运算,课程比较抽象,学生同时上多门课程,短时间难以接受,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不佳。而课程开设过少,基础知识讲完都费力,更不要说介绍相对新的技术了,所以,如何在信息类专业课程中兼顾彼此,有的放矢,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中尽可能地了解本专业的全貌是一个值得不断研究讨论的话题 [3-5]。
 
 
 
(2)由于信息类专业面涉及面较广,很多学生学到大四,还不知道本专业到底要干什么,走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孤立地看待每一门课程而不知道相关课程之间的关联。最后毕业更不清楚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哪些是自己懂的,哪些是还需要进一步学习的,还欠缺哪些方面等等,对于在具体工作领域中如何结合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这可能会制约今后工作的发展[6]。
 
(3)由于信息技术更新较快,很多同学走出校门就发现,所学内容“不接地气”,书本上的东西要么不知怎么运用,要么就是已经过时不用了,甚至导致工作很长一段时间跟不上“节奏”,同时又不知道如何下手学习新知识,造成“眼高手低”的状况 [7-9]。
 
4信息类专业教学的探讨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由于信息类专业涉及面广,基础知识点多,各个具体专业既有相关知识,又各有侧重,而且技术更新快,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注重打好内功,提升眼界,而对于教师来说,可注重从“教学”和“引导”(简称“教与引”)两个大的方面来开展教学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兼顾基础知识和学习新技术两方面。
 
首先谈谈“教”。这里说的教,是指对学生教学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指基本知识的教学。例如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分软件类基础课程和硬件类基础课程,课程特点是:理论性强,具有普遍适用性。学生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必须要深入学习掌握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才能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石。在实际教学中,以西南林业大学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软件类的专业基础课是python、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硬件类的专业基础课是电路分析和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学生普遍反映课程难度大,理论性太强,学起来太枯燥。因此教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先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才会有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教”的第二个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灌输学生系统性思维,让学生快速了解一个专业的总体架构,每一门课程在整个专业架构中的位置,防止让学生孤立地看待每一门课程。在大一“小白们”刚入校,教师就应该把“专业蓝图”“绘制”给“小白们”,使其在后续学习中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并且要非常重视每一门专业课的“第一课”,以我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例,“第一课”不再是仅仅传统介绍课程概述、考试要求,而是在介绍的同时穿插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数码产品(Iphone,Ipad平板,安卓手机等),简单介绍这些数码产品的原理,引入该课程的研究内容、发展前景及应用。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的性质和在整个专业架构中的重要性,了解该课程主要是要解决整个专业领域中哪一个方面的问题,相对于其他课程是补充、深入,还是平行、拓展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接下来谈“引”的思想,这里的“引”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信息技术具有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快,交叉学科多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如下问题:其一,在信息学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的今天,没有一位教师能全面掌握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知识。正如王威廉教授曾经说过“在新技术面前没有专家,只有学习者”。其次,每个学生兴趣点和专长不一样,例如:编程、算法、硬件调试有各自的专长,通常完整的信息系统是由团队来完成。应该“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其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深入学习。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就可以尝试“引”的方法来教学,激发学生的自身学习能力。下面从两方面谈谈“引”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具体教学上,教师可以不必于拘泥具体技术,要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为导向,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寻求帮助,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尽快从浩如烟海的文档中找寻自己所需要的,能够解决问题的资料。举例来说,现在计算机编程语言很多,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学的加上自己选修的,甚至学习十多门编程语言。以笔者观点来看,完全没有必要专门学习那么多门语言,只需要深入学习两到三门即可,例如面向过程的C和面向对象的JAVA,主要应该掌握计算机语言编程的基本思维及架构,更多的编程语言则是需要的时候再学。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不仅局限于某一语言的编程技巧,而是要有系统性和框架性,从更高一个层次来看待问题,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一通百通。
 
 
 
其次“引”还主要表现在对于高年级学生的教导。站在教师的角度,一要有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胸怀,以学生为友,对学生合理的想法和兴趣给予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研究最新的技术。同时,对于高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度,让其有时间和精力专研自己喜欢的方面,让后以项目、系统、报告展示等的方法,让其提交成果,其间有问题,老师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具体实践中将所学融会贯通,达到“知行合一”。
 
5 总结
 
综上所述,“教”与“引”是相辅相成的,教是引的基础,引是教的目的,正所谓“教为不教,学为创造[10]”,只有学生能够丢掉教师这根“拐杖”,能够自身学习所需要的知识,自己查阅所需资料,解决现实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才是成功的教學,而这一点在信息类专业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正因为信息类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特点,终身学习对于该专业教师来说更加紧迫,但教师不必拘泥具体的某一个细小的知识点,而是把握技术或学科的发展脉络,能够给予足够的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一步学习深入。这样学生既不会感觉所学过于枯燥,又能很好地发挥自身所长,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实施意见,2010.
 
[2] 姚绍文.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周立军,吕海燕,刘凯.基于问题驱动与能力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0(3):80-83.
 
[4] 孙青,李辉勇.面向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0(3):136-140.
 
 
 
[5] 周小祥.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对策[J].文教资料,2014(28):102-103.
 
 
 
[6] 于柏林,李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4):83-84.
 
[7] 王天宝,程卫东.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5-31.
 
[8] 徐全欣.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7,4(5):12-13.
 
[9] 王志晓,席景科,赵莹,等.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改进[J].现代计算机,2019(12):86-89.
 
[10]吴松.教为不教学为创造[M].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货源推荐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直接登录,无需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