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联系QQ : 2669103475 登录 注册
收录(17307)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个人微信号 > 网站开发 > 带领我们走进古典诗歌的瑰丽宫殿:莫砺锋《杜甫十讲》品读

微信扫一扫,添加关注

带领我们走进古典诗歌的瑰丽宫殿:莫砺锋《杜甫十讲》品读

......

微信号:

联系QQ:

11

热度

其他信息

带领我们走进古典诗歌的瑰丽宫殿:莫砺锋《杜甫十讲》品读
  • img

  • 0次点赞

  • 0个收藏

内容详情

莫砺锋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他是南京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是当今国内研究古典文学的泰山北斗级的学者。

杜甫,自不必介绍,但是我们真的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和他的作品吗?

我们当然都读过、背过杜甫的诗,但这只是杜甫作品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

杜甫有一千四百多首诗传世。

而我们大多数人所知道的大概不到1%吧。所以,我们所了解的杜甫,实际上不过是1%的杜甫而已。同理,我们也不过是了解了1%的李白,1%的苏轼,1%的陶渊明……

如果我们想真正读懂杜甫,按照莫砺锋的说法,“我们绝不能只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们也不能只读‘三吏’‘三别’”,而是应该“先读《咏怀五百字》,先读《北征》,再读《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

以上这些诗中,《咏怀五百字》和《北征》是长诗,《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是组诗,都是杜甫重量级的代表作,是最能代表杜甫的人生经历、思想内涵和艺术高度的作品。

但是读这些诗,并不容易。一首绝句只有四句,一首律诗八句,相对容易读。但像《北征》这首五言诗,有140句,共700个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稍少一点,100句,500字。由于诗歌的语言凝练浓缩,如果把它们各自转写成散文,就相当于好几千字的作品了。

倒不是说长诗的艺术水准一定比短诗高,而是长诗所包含的信息容量更大,艺术技巧更复杂,思想蕴藉更厚实。就好比,较之于短篇小说,读一部长篇小说,更能让人“沉浸”到里面去,钻进一个很大的奇异的世界里。

我以前读另一位诗歌研究大家江弱水的书,他评论说杜甫的作品足以构成一个“杜甫宇宙”,这个说法让我震惊和崇拜。

所以,如果你没有读过杜甫的长诗、组诗,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体认到杜甫的博大精深、深沉厚重以及瑰丽多姿。而恰恰是莫砺锋的《杜甫十讲》这本书,带着我接触和理解这些作品,让我有机会真正走进这个富丽堂皇的“杜甫宇宙”。

杜甫的长诗和组诗是很难读的,并不仅仅是因为句数更多,也因为杜甫创作这些诗都有独特的时代和个人背景,而其选字用词,又往往有典故,并且一个字可能同时蕴含着多重的意义。这并非普通读者所能驾驭。

于是莫砺锋的角色就像一位功力深厚的导游,他带着我们啃这些“硬骨头”。他把一首诗掰开了揉碎了讲,还把历代前人注解杜诗的观点一齐展示给我们看。对于其中不同诗论家持有争议的地方,他更是加以细致地辨析,择选出最合理的观点。

如果没有这样一位高水准的导游,我们是很难理解这些作品的。关于古诗词的学习,现今流行着很多误区。许多人以为,把诗背出来,就是掌握这首诗了,于是就让孩子拼命背诗,只追求数量以及秀给别人看,却不管孩子是不是能够理解。又或者以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读,原来不懂的,慢慢地自然就懂了。

如果你读了《杜甫十讲》,就知道这些看法都不对。因为诗中的有些理解,如果不是莫砺锋这样的大学者告诉你,你是不可能自己“悟”出来的。

举个例子,《咏怀五百字》中有一联是“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其中“蚩尤”怎么解呢?很多人都知道,蚩尤是远古传说中的一个人物,据说是跟黄帝打仗,被黄帝打败了。但是在杜甫的这个句子中,莫砺锋告诉我们说,“蚩尤”用来指代“雾”,为什么指代“雾”呢,因为这是有典故的,以前古人就是这么用的。这就类似“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是一个人名,但是在诗中是指代“酒”。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仅仅是靠读、靠背,有没有可能自己悟出来“蚩尤=雾”呢?不可能吧!

除了对字词的语义解释,在莫砺锋的引导下,我们还能体会到字面意思之下隐含的深意。

例如,《秋兴八首》中有一联,大家可能比较熟悉:

同学少年多不贱,

五陵衣马自轻肥。

这两句诗可谓脍炙人口了,理解起来也不难。有意思的是,莫砺锋在这里“点”了一个字,他说,我们要注意这个“自”字,“大有深意”。按照浅层的理解,这句话是说昔日的同学少年,现在当了大官,所以自然是鲜衣怒马、生活优渥。我们便会把“自”理解为“自然”“应当”的意思。
但是莫砺锋马上引用了一段话,是《论语》中的,孔子的学生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路我如果以后发达了,有了好马、好衣服,我要跟朋友一起享用,哪怕用坏了也没有遗憾。然后我们看“衣马轻肥”很可能就是从子路的这句话里面化用而来的。但是杜甫想表达的意思正好和子路相反,子路是说这些好东西,大家要一起分享,但是杜甫想说的是,我以前的这些同学,现在发达了以后,“自顾自”地享用了,没有照顾到我一点点啊,这就叫“自轻肥”。也就是,杜甫是暗暗地表达了一种不满和哀怨的。
有人可能会质疑说,读杜甫的诗,为什么一定要和《论语》扯上关系呢?你怎么知道杜甫写诗的时候是在想《论语》呢?当然,上面的这个分析是莫砺锋作为一个读者自己的解读,并不是一个标准答案,并不一定正确。但是我们要体会到的一点是,像杜甫这种人是饱读诗书的,他读《论语》肯定是读过不知道多少遍了,《论语》中的句子早就“内化”到他头脑中的“语言库藏”中了。他在写这句诗的时候,哪怕没有显明地去回忆《论语》,也有可能不知不觉地、无意识地把它给化用出来。
所以我记得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大意是:你读了一本好书,就相当于读了无数本书,因为这本好书是吸收了以前无数本书的营养之后才写出来的。
要真正地理解杜甫,以上这些字斟句酌式地理解还不够。莫砺锋还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杜甫所在的唐朝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杜甫人生的经历详细地阐述出来。结合他的作品,去讲作品背后的背景;又结合这些背景,去进一步理解作品。
这些背景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安史之乱对杜甫的影响。安史之乱的之前、之中、之后,不同的时期对杜甫创作的影响是直接的且是决定性的。而在杜甫人生的最后几年,又是他创作的爆发期,也是艺术水准臻于化境之时,莫砺锋又带我们学习了这个时期《秋兴八首》这组非常重要的作品。
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大背景,杜甫的人生遭遇是小背景。大背景和小背景叠加在一起,我们才能真正读懂杜甫在写什么,以及到底想言说什么,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杜甫的诗可以被誉为“诗史”。
杜甫是莫砺锋最为热爱的诗人,他读杜甫读了一辈子,他还写过《杜甫评传》。他是一个真正走进了杜甫的人生、浸入了杜甫的精神的人。所以,在《杜甫十讲》中,莫砺锋一边为我们解诗,一边为我们讲了杜甫的人生。
杜甫到了四十岁都没有做官,怀才不遇,非常气闷,和几个朋友一起登上了长安慈恩寺的高塔,写了一首《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那天一同登塔的都是诗人,其中有两个也很有名,就是高适和岑参。
杜甫、高适、岑参,三个大诗人一同登塔,然后一同写诗,莫砺锋说这就叫“同题共作”。“同题共作”有个好处,是我们可以来做一个横向的比较,比较一下这三个人写的诗,到底谁写得更好一点。这便是“对比阅读”。《杜甫十讲》的第一章就是对这三首诗作对比阅读、对比分析。这对我来说是一个眼界大开的阅读体验。
或许你已经发现了,莫砺锋写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带着我们读诗,更是想教会我们如何读诗,是授人以渔:对比阅读是一个方法,大背景小背景是一个方法,文本细读是一个方法,然后结合历代诗评家的评点进行综合比较又是一个方法。
除此以外,莫砺锋还能带我们提升对“诗”的欣赏品位。他会跟我们讨论,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以及它好在哪里,以及什么样的诗是平庸的诗。为了给后者举例,他会举出其他诗人的同主题作品作为对比。在这样的循循善诱之下,我们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就能大踏步地上一个档次,进而不知不觉地走入古代诗歌的瑰丽殿堂,而不仅仅是只限于对杜甫诗作的理解。
莫砺锋不愧是是学养深厚的学者,因而读他的书,所能受到的教益是多角度和全方位的。当然读他的书,要静下心来,慢慢读,不能急性子。也只有这样去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杜甫作品中分量最重的长诗和组诗,也才有可能摆脱对于文学的一知半解和浅尝辄止。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直接登录,无需注册

X关闭
X关闭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