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联系QQ : 2669103475 登录 注册
收录(17307)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公众号 > 网站开发 > 点亮“文心”——品读张怡微《散文课》

微信扫一扫,添加关注

点亮“文心”——品读张怡微《散文课》

......

公众号:

联系QQ:

5

热度

其他信息

点亮“文心”——品读张怡微《散文课》
  • img

  • 0次点赞

  • 0个收藏

内容详情

读过了很多书以后,对于什么是好书有一种模糊的直觉。翻上头两页,感受它文字的质感,有没有逻辑,表达是不是精准等,便能推知得八九不离十。比如我手头的这本《散文课》,一读就喜欢上了,惊喜连连,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可是“散文课”这个书名有模糊的一面。它到底是教人“阅读散文”还是“创作散文”呢?——两者都可以称为“散文课”。可这种模糊却很可能是作者刻意为之。因为如果你要学会“创作散文”,前提就必须是能够“阅读散文”;而当你学会了“阅读散文”之后,终于体会到散文中令人颤栗的美感之后,你便会跃跃欲试地“创作散文”。
你或许会疑惑,“阅读散文”有什么难的吗?散文谁不会读呢?当然,散文谁都会读,并且已经读了不少。可是,你是否想过,“读”这个字也是有歧义的呢?认得字,把字连成句,形成一个完整的语义,是一种“读”;而感受文字背后细微又复杂的内涵,像解谜一般,抓住其中半隐半显的深意,若即若离的情绪,也是一种“读”。所谓的“读”,是带有不同深度的。
而张怡微想通过这本书,帮助我们后一种“读”。这种“读”,不仅是目光的接触,不仅是理解,而更是一种“触感”。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抚摩一张真皮沙发或者一条兔毛围巾时的那种感受,那是独特的、真实的触感,而文字也可以给你那种触感。
“触感”不同于“概念”。知识是从概念出发的。我们在大学里不论学的什么专业,都要从基本的概念出发,然后再依次学更复杂和高级的概念。但是当你阅读一篇散文的时候,或者阅读这本《散文课》的时候,你会发现,概念并不那么重要,即便有概念也是模糊的。但是这些文字,又确确实实地让你有一种舒服和妥帖的“触感”——这便是好的文字可以给我们带来的享受。
我一开始看到书名中“课”这个字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是高头讲章,是学术布道。看进去以后,便发现它非常“不学术”,它本身就是以一种散文的形式来教我们“读散文”和“写散文”。概念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触摸文字质感的能力,是观察和发现的能力,是品味隐微细节的能力。这些能力,都在作者行云流水般的论说中一点点蔓延、渗透、浸润。
张怡微任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但她更主要的身份是一个小说家和散文家。她从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开始写作。而这本书之所以能成型,是缘于她在复旦大学教授的创意写作课程。正如她所说,教人写小说的课程和书很多,但是教散文的却很少,因而她便去填补这个空白。
为什么教小说的多,而教散文的少呢?或许大家普遍认为,在小说的写作中,显而易见需要一些技巧,这些技巧不仅多而且复杂,便值得系统探讨一番。而散文却好像容易许多,好像是谁都能写,又很容易写的。
可是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散文”也是很难写的。
正是因为“容易写”,才“难写”。比如,要是你想写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散文,你会怎么写呢?你可能会写父亲对你的关爱,写他的爱的深沉,最后加一句“父爱如山”等等。可是,这样的描述,已经有千千万万的人写过了。你又如何做到写得跟别人不一样,并且很值得一读呢?这就非常难了。
张怡微认为,散文所表现的,当然主要是人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当然无外乎亲情、爱情、友情等。但是好的散文,绝不是去重复描写这些情感,而是通过对生活的细致感悟,去表现出某种细微的、细腻的、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情感。


她用大家最熟悉的一篇散文即朱自清的《背影》举例。一提到《背影》,大家马上就会想到,这是歌颂父爱的。但是难道朱自清表现的仅限于此吗?难道他的这篇传世之作,是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的吗?
张怡微努力让我们摆脱对经典作品的“刻板印象”和“标签化解读”,通过文本的细致分析,我们才会发现,《背影》的背景是朱自清与父亲关系的疏离,是一种充满纠葛与羁绊的父子关系之下,朱自清对父爱的重新认识和感受。这种父爱不是高亮的、华彩的,而是在一个黯淡的、昏暗的背景之中偶然闪现的光影。这种微妙的、复杂的感受,才是朱自清所真正想表达却同时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只有通过非常精细地阅读和沉潜其中地感受,才能捕捉到,而这便是《散文课》所致力于达成的:带领读者进入散文的深处,去捕捉散文内在的“文心”。
不论是“阅读散文”,还是“创作散文”,都需要这样的“文心”。这个“文心”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由于散文是非虚构的,那就意味着,我们在散文中所捕捉到的“文心”,同时也鲜活地存在于生活中。我们对生活的触感越细腻,我们越懂得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我们也容易理解散文,也越可能写出一篇“真”的散文。


有点让我意外的是,这本书竟然没有讲任何具体的写作方法。它不是一本讲“干货”的书——如果“干货”指的是立即可以上手的、马上可用的方法或者技巧的话。但是,我的阅读经验告诉我,标榜“干货”的书往往很水,而不讲“干货”的书却更有可能触及事物真正的核心。
张怡微之所以不讲方法、不讲干货,是因为她知道写作的核心并不是这些。是因为她知道,写作的核心是“感受”,或者说“感受力”。我们不能让知识、概念、教条和成见去替代我们的感受,去剥夺我们的感受力。
我们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物、情感以及状态还没有命名,而文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去发掘出这些还没有命名的东西,去赐予它们语汇。
我们要相信,我们的内心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强大、更加自由、更加丰富。当我们言说时,应该只是言说自己的东西,言说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我们在阅读散文时,便是去理解和接受另一个人非常私人的内在。


所以好的文学作品,不论是散文、诗歌、小说,都是无法被“概括”的,它们无法也不应该被写成“摘要”,也无法抽出一两个“金句”来作为全书的代表。又或者,用AI把一部文学作品总结一番,提炼若干要点,那也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因为这些要点,本质上与这部作品毫无关系。
你要自己亲自读它,你要意识到它的每一个字都很重要,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就像一个青春期男孩女孩脸上的每一粒青春痘,也都是他/她青春无敌的一部分。当我们学会了去品读一篇散文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标点符号,以及每一个句子和段落,以及揣摩作者原本应该写却没有写的部分,我们才算是学会了阅读散文。这个过程,是需要学习的,也是需要引导和指点的,而《散文课》一书,就可以做出这样的指引。
所以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它可以点亮“文心”,去点亮我们对作品内涵的精细感受力。这些东西,是现有的教育体系下没有教过我们的,是绝大多数人的一个认知短板。因而我读这本书,也是受到了很大的教益。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直接登录,无需注册

X关闭
X关闭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