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添加关注
现如今,豆腐作为一种常见的豆制品,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餐桌之上,然而,&l ......
公众号:
联系QQ:
105
热度
其他信息
现如今,豆腐作为一种常见的豆制品,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餐桌之上,然而,“吃豆腐”一词,古往今来,却被冠以了各种层出不穷的含义。
丧礼上的吃豆腐
“吃豆腐(饭)”丧葬习俗广泛流传于我国浙江、上海、湖南、湖北、云南等地,是指亲友参加葬礼,死者家属用豆腐等菜肴招待宾客的风俗,也可概称整个丧葬活动。
这种风俗的起源有三个说法。
一是起源于刘安。
明代《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刘安”,当年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为了求到长生不老之药,在安徽寿县八公山以黄豆、盐卤炼丹,无意中炼出了白如纯玉的豆腐。
刘安的父亲去世后,按照当时的礼仪,他需要在三天内停止烹饪,因此连续三天吃了冷豆腐。
后来,他在丧礼上以豆腐招待客人,从而形成了丧事中食用豆腐的习俗。
二是来源于战国名将乐毅。
在这则传说中,乐毅成为了做豆腐的祖师爷。
乐毅的父母都活得寿长。在父母去世时,乐毅把家中黄豆全做成豆腐,并用豆腐办酒席,招待街坊邻居。
因乐毅父母长寿,豆腐成了长寿食品,所以办丧事所吃的豆腐也称为“长寿豆腐”。
三是源自于上海地区的传说。
讲述了公公分别给三位儿媳三颗黄豆,以出难题考验的形式选择最佳当家儿媳。结果三儿媳用三颗黄豆为种进行种植,收获了很多黄豆。
公公让三儿媳当家,并且把黄豆做成“素鸡、素鸭、素鱼、素肉,烧了一大桌菜让大家来吃”,并吩咐儿媳:“我百年之后,你们就用豆腐供我。”
阿公死后,儿媳确实用豆腐供奉阿公,并用黄豆做了一桌素菜。此后,凡家中办丧事都要吃豆腐饭,当地称为“吃豆腐羹饭”。
归根结底,这三则故事都点明了豆腐是用以祭祀亡灵的食物。
在最开始,豆腐也曾被称为“鬼食”。
鬼食
据清代学者汪汲在其《故事原会》中云:“豆腐出浆后摒其渣,累数不少。腐乃豆之魂,故称鬼食,孔子不食。”
豆腐被称为“豆府之玉”,所谓玉,主要是着眼于豆腐的晶莹、润滑和玉在性状和触感等方面存在相似性。
元刘埙《隐居通议》卷十载宋代卖豆腐王老者临终前作《豆腐诗》“碾出一团真白玉”,用白玉指代豆乳。
明徐伯龄《蟫精雋》卷十载《豆腐诗》“金刀细切玉无瑕”,“玉无瑕”指豆腐。可见,豆腐与玉在色泽、形状等方面的近似。
此后又因与肉口感相近,被称为“豆府之肉”,极可能是因为豆腐和肉在形状、口感以及富含高蛋白的营养成分方面有近似之处。
其实,我们从“豆腐”二字的本义 ,也可看出它和肉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豆”在《说文》卷五“豆部”解释为“古食肉器也”,“豆”是象形字,是古代盛肉的器皿。
“腐”,《说文》卷四“肉部”:“腐,烂也。从肉府声。”
“腐”与“府”同音,用“豆腐”二字的本义合起来看,既指做豆腐时被碾碎黄豆的状况,也指被碾碎的豆与烂肉近似。
因此,豆腐在很多故事中被用来担任肉体的替代品。
山西著名的小吃白起肉便是由于当地人民对历史人物白起的痛恨而得名。
他们用豆腐代替白起肉,用炉火烧烤,并使用豆腐渣和蒜泥生姜调和成“蘸头”,表示将白起的脑浆捣成泥,与豆腐一起食用。
于是乎,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推断变跃然纸上了——丧礼上的豆腐,到底指代的是什么?
豆腐与尸体
丧礼上的“吃豆腐”一词除了指宾客吃丧葬筵席上的豆腐菜肴,从豆腐和肉体之间的关联性来看,“吃豆腐”应该还具有吃掉死者遗体的喻意,喻指整个丧葬仪式过程的完成。
有关我国古代食人风气,学者研究论著颇丰,如日本桑原骘藏、美籍韩裔郑麒来、安平、黄文雄、陈奇等学者都曾针对我国古代食人现象发表过论著。
李道和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古籍、民间故事、口头传说等文献并指出,我国古代许多民族,如壮、布依、瑶、苗、彝、毛南、傈僳、阿昌、汉族等民族都曾出现过食人风俗,被食者主要是死者、老人、小孩以及行旅者。
《墨子》中便记载了啖人国的故事,啖人国又称乌浒国,是一个在古代文献中被描述为存在奇特习俗的国度。
啖人国的居民有吃人的习惯,特别是对新生婴儿和年老的父母。
他们将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吃掉,称之为“宜弟”,意为“为了弟弟”。
当父母年老时,他们会被邻人吃掉,留下骨头回归自然。
吃食老人最重要的原因是通过吃食老人肉体进而表达孝亲观念。
而乐毅故事中,乐毅父母很长寿,吃食他们遗体的人,自然也能像他们一样长寿,这也是乐毅故事中把豆腐称为“长寿豆腐”的深层原因。
当然,吃豆腐一词,现如今还有个更普遍的含义——调戏、占便宜。
男人与女人与豆腐
茅盾在《子夜》十三里说:“你不要慌,我同女人是规规矩矩的,不揩油,不吃豆腐。”这里把调戏占女人便宜叫做“吃豆腐”。
这种说法上的“吃豆腐”,也是起源于丧礼之上,以前老百姓家里有了丧事,要把一具尸体从家里移到坟地去埋葬,是需要邀些亲朋同村人来帮忙的。
到吃饭的时候,主人请帮忙的乡亲们吃饭,但此时也会有个别游手好闲之徒,忙倒没有帮,却也坐上饭桌吃开了。
对那种不干活而去蹭饭吃的家伙,也说他是吃豆腐的。这就是“吃豆腐”一词的来源。
不仅如此,伟大的劳动人民肯定还会创造出了更香艳的传说。
旧社会的豆腐坊,多为夫妻店。
磨豆浆、点豆腐的活儿比较辛苦,一般由丈夫负责,要想让豆腐在清晨开门的时候新鲜上市,常常要工作到半夜,这就注定了白天需要妻子卖豆腐。
汉时,长安街上有个夫妻开的豆腐店,老板娘长得非常漂亮,细皮嫩肉,周围的邻居就把她叫做“豆腐西施”。
为了招揽生意,这个老板娘不仅卖豆腐,而且还卖风情,引得周围男人以买豆腐为名常常与老板娘动手动脚。
比如趁付铜板之际偷偷摸一下老板娘的纤纤玉手,于是,这些男人们回家晚了后,他们的老婆就不乐意了,经常就以“今天又去吃豆腐去了?”来训斥丈夫。
后来,吃豆腐便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
总而言之,豆腐一词,说法演变至今,其含义早已不仅仅单指食材了,然而,这种内涵的多样性,也恰恰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小小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