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登录 注册
收录(17307)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微信营销 > 营销达人 > 人生里的加法和减法

人生里的加法和减法

作者:   来源:  热度:49  时间:2025-05-04
昨天我在《一个人不需要收集太多的道理》里提到了《老子》中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实际上,这句话巧妙的地方在于,它同时引入了加

昨天我在《一个人不需要收集太多的道理》里提到了《老子》中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理。

实际上,这句话巧妙的地方在于,它同时引入了加法和减法:

“益”:加法。

“损”:减法。

人生不只是加法,也不只是减法,而是该加法的时候加法,该减法的时候减法,而到底“何时应该何法”,则考验了不同人的知识、智慧和修为。

假设天上有一个掌管加减法的神仙,正俯视这人间,估计天天会笑到肚子疼,因为凡夫俗子们的人生往往是连加减号都用错的。

大多数人偏爱加法甚于减法。认为“多”总比“少”要好。

有的人收集塑料袋。有的人积攒鸡蛋。有的人玩收藏,把一些不值钱的东西哄炒到天价。据说一个姓肖的医生,在情人的数量上玩儿起了加法。太平洋彼岸一个姓马的企业家,生孩子也玩加法,明的暗的不知道加了多少个。

某些人对加法的痴迷,已经成了一种隐疾。

做加法本无所谓对错,但是如果做加法变成了一种不加审视的自动化思维,任何事情都想当然地去做加法,那就最好中午去加,因为早晚会出问题的。

说一个最常见的迷思:赚钱是不是越多越好?

这就不一定。以大多数人而论,如果你的追求是赚钱越多越好,那么势必会演变成这样一种局面:你的所有时间都会被工作挤满。

因为多数人都是用劳动时间来换钱。假设张三做A工作,每天花10小时,赚300钱,那么为了赚更多的钱,他会再找一个B工作作为零工,每天花1小时,赚40块钱。

但是在我看来,张三还有一个更好的选择,他不去做B工作,而是用这1小时去做某件自己喜欢的事,或者发展自己的爱好,虽然这会导致他每天少赚40块钱,但是他的幸福感会大大增加,可能在他度过的每一天里都会期待下一天的那一个小时。幸福感很难用金钱来衡量,但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我们生活的支柱。

或许你并不同意我的方案更好,这我也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现实处境。可能有些人赚钱的需求特别迫切,他别无选择,他必须尽所有的努力去赚钱,这当然也没错。只是我想表达的是:不要把“赚钱越多越好”当成唯一正确的选项。

还有一个迷思跟“做网红”有关。网上有很多人教你怎么做流量的,怎么打造个人IP的,在我看来,这些基本上都是骗子。

我之所以这么说主要基于两个原因:首先,如果你想让很多人喜爱你,没有比“做真实的自己”更好的方案了。如果你为了让别人喜爱,而去扮演另一个自己,即便成功了又如何。你把自己搞得很“分裂”,岂不是太不划算?

其次,流量也并不是越多越好。流量越多,当然收入越高,但是你承受的东西也越重。爱你的人和恨你的人会同比增加。这就是所谓的“流量的反噬”。

董宇辉虽然得到了超级多的喜欢,但是也遭到了超级多的谩骂。而且骂他的人都跟他非亲非故,毫无瓜葛,但是正因为你红,你就会遭遇这些。

一个人不论是网红也好,还是公众人物也罢,他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都有七情六欲,其实也都很脆弱。实际上,很少有人真的具有那种钢铁般的意志,在我看来,人都是脆弱的。一般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个人对他说了句不客气的话,都会怒不可遏,或者伤心难过半天;那么假想一下,假设每天有几百、几千、几万的人在骂你,对你冷嘲热讽,用尽各种刻毒的语言,你能受得住吗?

所以,一个人红了未必是一件好事,当然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具体得看人。但最好等心智成熟了以后再红,会更稳妥一点(故而我特别不赞成儿童去做网红)。

从这个意义上说,做流量的加法也有可能是一个陷阱。

那么做减法是不是更好呢?这也得看情况。

在我看来,人生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减法是保持专注。我在《精进3》里有一章专门讲专注,我是耗费了很大的心力去写的。

专注是什么呢?就是在事情上做减法。就好像对待一棵树,把枝蔓剪掉,突显主干。最好是只做一件事,坚持把这件事做下去,最后在这件事上你一定会变得很强。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样的专注。

专注来自于你对自己正确的认知。一人对自己没有正确认知的人,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于是他便无所不做,结果就变成了最不专注的人。而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实就这一两件,就会踏踏实实地去做这一两件,这样的人最有可能成功。

还有一种减法是信息的减法。

我的《精读》有一章,名字叫“冰山理论”,讨论的就是海明威提出的“冰山理论”。“冰山理论”说,应该把大量的信息隐藏在水面之下。优秀的写作者都是给信息做减法的大师。

设计界有一句名言:less is more。

简洁并不是简单,而是另一种复杂。复杂在哪里呢?复杂在做减法这件事本身是复杂的。因为做减法就要涉及到“怎样减”“减哪里”这样的问题。做减法是一种选择。

成熟的写作者的工作方式是加减法并行,一边他在增加作品的篇幅,一边他也在把刚刚写下的文字删除。每一句话可能都包含了复杂的取舍。

表达的简洁跟篇幅的长短没有必然的联系。历史学家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是一部影响力甚大的史学著作,书名虽有“简编”二字,全书却达50多万字。那你说这本厚书到底是“详”还是“简”呢?总体来说还是“简”的,因为中国的历史这么绵长,可记述的事件太多,虽然有50万字但仍然是很简略的记述了。

但是,如果你认为好的作品一定是“简”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一部作品从头到尾都施以简洁的笔触,那么它可能会变得干涩无趣。全都干巴巴的东西有什么好看的呢?

一个好的写作者,具有一种超强的描绘细节的能力。他对细节的刻画可以细致到像画家冷军那样纤毫毕现。这里的关键是,他很清楚应该在什么时候“繁复”,在什么时候“简洁”,换句话说,他很清楚应该在什么时候做加法,在什么时候做减法。

他甚至能在两极间游走,在他觉得应该“繁复”的地方,他比所有人写得都“繁复”,在他觉得应该“简洁”的地方,他比所有人写得都简洁。在我看来,这种在“繁复”和“简洁”之间极致的震荡,恰恰构成了艺术。

他甚至可以这么做:

1)用10000个字来描写发生在15分钟之内的事:

2)用15个字来描述发生在一生中的事。

同时你要知道,正是简洁创造了繁复。假设现在你要描绘一场晚宴,这场晚宴上有7个特点各异的人物,你要在一段话中描写这7个人物。如果你不懂得如何简洁的表达,那么你就不可能在有限的篇幅中把这7个人都写进去(因为话太啰嗦了,所以装不下)。

而如果你懂得简洁的表达,你就可以把7个人放在一起呈现。这7个人的群像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画面——如果你想寻找这类场面描写的范例,可以参见我之前推荐过的《佐丽》一书。

经由对优秀作品的精读,我悟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生道理:

只有做好减法,才能做好加法。或者说,做好减法是实现加法的必由之路。

从这个道理出发能说通很多事情:

如果你想做好赚钱的加法,那么首先你要学会赚钱的减法,少赚一些不值得赚的钱。

如果你想得到很多人的喜欢,那么首先你要甘于不被某些人喜欢。

如果你想变得更有智慧,那么首先你要削减头脑中错误的知识和观念。

还可以这么说:

如果你把一件复杂的事情变简单,那么你就能做更多复杂的事情,然后你会变得很强大。

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是一种“减法”能力,但是它会帮我们引向“加法”的结果。

但是在现实中,你可以回想一下,不论是自己还是身边的人,我们经常做的或许是:

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变复杂。

比如说,你要向同事讲一个观点,实际上你可以用三分钟就讲明白的,但是你花了三个小时做了一个精美的PPT,然后用一个小时来讲解。在这一小时中,你可能说了几百句废话。人在不经意间会说很多废话,因为我们要用废话来填充工作量。

所以始终你需要考虑的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你一定要相信真理是简单的,但是要达到这种简单,必须穿透复杂的表象。

人之所以经常会困惑、迷茫、怀疑和无措,正是因为受困于表象之中。

有一天我带娃去看魔术。魔术师提着一个透明的手提箱,神气活现地走上了台,突然他提箱子的手一抖,刹那间透明的箱子就变红了。其实它没有变红,只是突然被上百张百元钞票塞满了。

我们都知道这个魔法并非现实。

但是我们又希望这个魔法就是现实。

相关专题:
阅读推荐
最新阅读
最新文章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直接登录,无需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