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系列节目叫原子杂谈,老话题当然要有新讲法,也要有新的知识水平,那我们就由浅入深地全方位地了解一下原子。早在古希腊时期,人类就有了原子的概念,比如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这个世界是由不可再分的最小单元,也就是原子所组成的。
道尔顿
当然这里要注意,由于分子学说还没有出现,所以在道尔顿的知识体系里,以上这些化合物的名称还没有出现。他只是非常朴素地找到两种或几种由相同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然后在一种元素质量固定的情况下,比较另外元素的质量比。道尔顿就发现,这都是非常简单的整数比,没有出现什么3.1415926,于是基于这样的观察,道尔顿敏锐地意识到,所有的物质都是由不可再分的原子组成,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原子、或是由相同的原子以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而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道尔顿在《化学哲学的新体系》中描绘的气体原子
不同于以往的原子论,道尔顿的原子论是建立在观察、实验和逻辑之上,所以它就属于现代原子论,虽然他没有直接观测到原子,但还是间接证明了原子的存在。而后来的分子学说和元素周期表,也都是在道尔顿原子论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但是道尔顿的原子论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它解释不了同位素。比如说氢有三种同位素氕、氘、氚,它们的质量完全不同,那么按照道尔顿的原子论,氕氘氚就会是三种不同的原子,可问题是氕氘氚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化学性质。为什么会这样?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其实都是氢原子,但还是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不过在此后的将近100年间,人类的认识并没有更进一步。
时间来到了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逊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未知的带电粒子,他测量后发现,这个未知粒子的质量只有氢原子的大约千分之一,这就意味着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随后汤姆逊把这个未知粒子命名为电子,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原子模型,这就是葡萄干布丁模型或者是叫枣糕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原子被看做是一个带正电的球体,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球体内部,而电子则是均匀地镶嵌在正电荷球体中,因为正电荷总量与电子的负电荷总量相等,所以原子整体就不带电。
不过汤姆逊的模型并没有存在太长时间。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利用高速α粒子也就是带正电的氦原子,去轰击只有几个原子厚度的金箔纸。那么按照汤姆逊的原子模型,因为正电荷是均匀分布的,电场力较弱而且分散,无法产生足够强的局部斥力,另外电子的质量又太小,也对α粒子构不成影响。所以α粒子束应该可以顺利地通过金箔纸。实验结果也和预想差不多,几乎所有的α粒子,都径直地穿过了金箔纸,但是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发生了非常大角度的偏转,甚至被直接反弹了回去。这就意味着在原子内部,正电荷应该是集中在一个极小的区域内,于是基于这一事实,卢瑟福就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
首先,原子有一个原子核。其次,原子中所有的正电荷都集中在这个原子核上。第三,这个原子核非常小,大约只有原子的十万分之一,所以原子的内部大部分是真空的。最后,因为带正电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存在着吸引力,也就是所谓的库仑力,所以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一样,电子也在围绕着原子核旋转。也正是根据这一模型,卢瑟福发现,所谓的α粒子,其实就是氦原子的原子核。那么原子核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给出答案的还是卢瑟福。1917年,卢瑟福利用α粒子轰击氮气,结果发现实验中产生了氢原子核,他推测这些带正电的粒子,正是原子核的基本组成单位。两年之后,他将其命名为质子,源自希腊语中“第一”这个词,意思就是说,这是当时发现的最基本的正电粒子。那么问题又来了,质子都带正电,它们本应该相互排斥,怎么就会挤在那么小的原子核里呢?卢瑟福大胆地提出了一个预言,就是原子核中还存在着一种中性粒子,可以中和甚至抵消质子之间的库伦斥力。最后是在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这种中性粒子,并将其命名为中子。质子、中子和电子,这就是原子的基本结构。
氦原子
好了我们再说回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看起来非常完美,哪怕到今天,我们用这一模型描述原子,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其实它也有解释不了的问题。首先就是原子的稳定性,在卢瑟福的模型中,电子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牛顿理论,速度不变,但是方向持续改变,这也是存在加速度的。而根据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加速运动的带电粒子会辐射电磁波,所以按道理讲,电子的能量会不断损耗,直到坠入原子核。根据计算,宇宙中所有的原子都会在诞生后的一千亿分之一秒内消失,那么这个世界就将不复存在。
另外卢瑟福模型也无法解释氢原子的光谱。早在1859年,德国化学家古斯塔夫・基尔霍夫和物理学家罗伯特・本生就发现,不同元素在火焰中燃烧时所发出的光经棱镜散射,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谱线,而且这些谱线都是不连续的,这就是所谓的离散光谱线。比如说当氢原子受激发后,它就会发出四种波长的可见光,波长分别为410nm、434nm、486nm和656nm。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人类是搞不清楚的。
可见光区域氢原子的四条光谱线
因为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只能解释谱线的产生,也就是电子吸收了能量,轨道半径发生了变化,而在它重回过去轨道的过程中,这些能量就会以电磁波的形式被重新辐射出去。但问题是在卢瑟福的模型中,电子的轨道半径是连续化的,那么能量变化,自然也应该是连续化的,所以理论上,它就应该辐射连续波长的光,不应该是断断续续的。不过在1885年,瑞士物理学家巴尔末提出了一个巴尔末公式,记做λ=B×n^2/(n^2-4)。其中λ为辐射光的波长,B为巴尔末常量,n为大于等于3的整数。这个公式可以反映氢原子的谱线规律。而等到四年之后,瑞典物理学家里伯德,又提出了一个里伯德公式,记做1/λ=R(1/n2^2-1/n1^2)。其中λ为光的波长,n1和n2都是正整数,R是里伯德常量。
相比于巴尔末公式,里伯德公式对氢原子谱线规律的描述要更精确。但毫无疑问,这两个公式虽然可以给出准确的氢原子谱线规律,但它们也只是经验公式,所以就被称作巴尔末经验式和里伯德经验式,它们还是无法解释氢原子的光谱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当然它也无法解释常量的物理学意义,以及公式中的n包括n1和n2,为什么要取正整数。但也正是巴尔末和里伯德两人的工作,给了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以巨大的启发。
1913年,玻尔提出了玻尔原子模型,在这一模型中,他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来解释原子的稳定性以及氢原子的光谱问题。我们先看原子稳定性问题,玻尔指出,电子围绕着原子核做圆周运动,这确实不假,但轨道本身是量子化的,也就是说电子只能占据特定的轨道或者是叫能级,电子要想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就需要辐射或吸收能量,反过来也是一样的,电子要想辐射或吸收能量,就需要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玻尔指出,因为轨道是量子化的,但电子辐射能量并非如此,所以电子不会忽忽悠悠地坠入原子核,只有能量出现突变,跃迁才会发生,原子的老命就这样保住了。
另外玻尔的原子模型,也可以解释氢原子的谱线为什么不是连续的。这是因为每一层轨道都有特定的能量,所以辐射的能量也只能是特定的值。具体地看在可见光范围内,电子分别从第3、第4、第5和第6能级,跃迁到第2能级,就依次辐射出了波长从长倒短的红色谱线、蓝绿色谱线、蓝色谱线和紫色谱线。如果是从更高的能级跃迁,因为释放的光波长更短能量更高,那就进入到了紫外区域,人眼也就看不到了。就这样,玻尔原子模型取代了卢瑟福原子模型,但它也有两个问题解释不了。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