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手指上长了个肉芽肿,两年了不痛不痒,但看着有点闹心,就找@Peggy约了徐苗老师。我有两颗痣周围有了卫星状的小痣,似有若无地有些不安,也让徐老师看看。结果徐老师看完说:“我帮你把它切了吧,其他几个碍眼的顺便也切了。”
站起身就准备手术了——果然像江湖传说的快言快语,不废话。
具体的切痣过程和之后的愈合管理,我回头再写文章。今天写这一篇,是因为作为一个护肤行业人员,自身感受“愈合”时,会强烈地想到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疤痕和皮肤破口修补,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太紧密了——之前是隐隐约约有点感觉,这次回来就赶快查了查资料,写下来跟大家汇报一下。
01
伤口愈合四阶段
川大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的樊渝江教授有一篇文章,说创面愈合有四个阶段:止血、炎症、增殖和重塑,非常复杂,牵涉到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角化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还有一堆的生长因子、炎症介质和细胞间的通讯。
这些名字都不用记,你就想象成一团麻。
虽然是一团麻,但一点都不乱,而且也一点都不能乱,一堆的“子过程”,谁先谁后,怎么启动,怎么结束,都有讲究。稍微搞错一点,不是迁延不愈,就是留痕留疤。
所以,对于医美,尤其是有点创伤性的医美(比如我这次的切痣),大家总是担心犹豫,怕万一没弄好,就留下一个终身印记。
回到樊老师的文章,四个过程是止血、炎症、增殖和重塑。
止血大家很容易明白,为啥还有炎症呢?因为任何一个小破口,不管多小,都会造成局部的破坏和混乱,“炎症”大家不喜欢,可是“急性炎症”是身体纠正错误的手段,拨乱反正,让一切都回到正轨上。
止血和炎症的过程,是给后续细胞增殖和皮肤重塑设定平台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千万不能错,而这里就有“胶原蛋白”的作用。
02
胶原蛋白的关键作用
皮肤分成表皮和真皮,真皮的细胞之间,是胶原蛋白(以及弹性蛋白和透明质酸)搭的架子(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细胞外基质)。当皮肤出现破口时,这些“架子”(ECM)中的胶原蛋白也就被剪断了——这里面既有I型胶原蛋白,也有III型胶原蛋白。这些被破坏的胶原蛋白,就是“呼唤”身体细胞前来“修理”的信号——这里就有谁先谁后的问题了。
一个漂亮的修理过程,“启动”是以III型胶原蛋白为主的,因为相对于I型胶原蛋白,它们的分子更绵密细致,填充在细胞周围,所以破口形成之后,更加能够引导“修补”细胞前来。
这些“修补”细胞里就有能生产更多胶原蛋白的“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来了以后会形成新的I型胶原蛋白和III型胶原蛋白,刚(I型)柔(III型)相济,完成最终的缝缝补补。
咱们号的老读者都知道,成人皮肤里I型胶原蛋白多(III型胶原蛋白少),所以整个“修补”过程在启动这一环就不如小朋友——婴儿,或者三四岁的孩子,要是有个小伤口,只要不瞎折腾,好了以后几乎看不出来,说明人家这个“修补”的过程真的是严丝合缝,密不透风,没有瑕疵。
大人呢?大人第一步就走得不好了,启动“修补”的III型胶原蛋白就不够。
所以,医生就琢磨,要不咱们外面来一点“III型胶原蛋白”?于是有了“II类械字号”的胶原蛋白敷料。
03
医用敷料
我最开始知道III型胶原蛋白是好多年前。2018年,我的一个大哥(雅萌的王总)跟我说有个大佬要跟我碰头,说说胶原蛋白的事儿。我说胶原蛋白有啥可说的,皮肤不能吸收啊(那时候我还是没有遇事就查文献的习惯)。
“你先见一见,然后再说。”
其实那时候锦波就做了很多III型胶原蛋白的事儿,在上海医科大学老校区的一个会议室,我听了中科院一个兄弟做的报告,讲这个结构如何如何,讲在粘膜组织(当时是HPV的一个应用说明)上使用的时候,能够让身体的组织恢复到几乎看不出来之前问题的程度。
但是我单纯就是带着耳朵去听了一下,不在意,也就没有往心里去。你看,只有自己的皮肤也有破口的时候,才会仔细想为啥这个“III型胶原蛋白”跟以往的“医用敷料”不同——之前用纱布也好,用海绵也好,用化工材料也好,甚至用牛的胶原也好,都不如这个跟人体“同源”的胶原蛋白能够引导“修补”过程。用“III型胶原蛋白”来引导,用跟“人”体结构类似的“III型胶原蛋白”来引导,效果当然会更好。
在这之后,我慢慢地感受到“III型胶原蛋白”的风刮起来了。
04
功效理解
“III型胶原蛋白”这个流量已经三四年了,也吵了三四年,大家都在争论这个标准那个方法,反倒是把真正消费者的使用场景给放到一边了。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包括我自己和身边朋友的经验),我觉得这类产品最好的用法,还是两个大类:
1. 超级敏感皮的“修补”和抗炎;
2. 用猛料把自己皮肤给搞坏了,紧急处理,避免出问题。
这两个我以前都提过。具体用哪一家的,我好像觉得差不多——只要是真的用了“III型胶原”的,产品做得比较“干净”(没那么多花里胡哨宣称)的,就都能用。
其他的功效(比如长期抗老),比较难以感受(需要连续使用至少好几个月),我没法发表评论。
而且,大家从我今天的这篇文献搬运来看,似乎“敏皮修补”和“紧急处理”更直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