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联系QQ : 2669103475 登录 注册
收录(17307)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微信营销 > 侈奢名表 > 欲上青天揽明月

欲上青天揽明月

作者:   来源:  热度:6317  时间:2023-12-09
摘要:李白的明月诗篇跨越千年依然光芒万丈。月亮之于浪漫主义诗仙李白是挚友亲朋,是理想信念,是灵魂的叩问,是思想的寄托,月亮几乎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熠熠生辉的诗篇与其中皎
欲上青天揽明月

 摘  要:李白的明月诗篇跨越千年依然光芒万丈。月亮之于浪漫主义诗仙李白是挚友亲朋,是理想信念,是灵魂的叩问,是思想的寄托,月亮几乎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熠熠生辉的诗篇与其中皎洁的月亮一样,照察着世间万物,浸润着无限的生命和文化。

 
关键词:李白;月亮;诗篇
 
月是夜之魂亦是李白诗歌之性灵。“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对月亮情有独钟。走进大师及其笔下的“大诗”,我们欣然于他那许许多多咏月的华章,在注目凝神之际沉醉在清辉朗月的意蕴之中!
 
据郭沫若推测,李白的女儿取名为“明月奴”,而郁贤皓则认为“明月奴”是其子伯禽的小名,但不论如何,诗人用“明月”给子女命名,足见其爱月之心真,爱月之情笃。
 
遨游诗海,月亮是诗人从小就神往的朋友,是诗人一生相依相伴的爱恋,明月更是李白灵魂的伴侣,是他思想深处的叩问和寄托!
 
充满童心童趣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是李白诗心纯真而又活泼的遐想。成长后的他对月亮的痴迷与企盼就更为热烈:对月、邀月、伴月、攀月、携月、舞月,恨不能揽着明月翱翔于青云之端。
 
 
 
沉醉在李白《把酒问月》的诗情诗境里,我仿佛读到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品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互读互赏,我们惊叹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春江花月夜沉思:是谁最先发现了美好的月亮,月亮的清晖又何时洒进了人们的心扉?好一个“月之问,月之思”!它是关于人与美结缘、人对宇宙好奇的穷源追本的探询。没有答案,我们只明晓“代代”“年年”人生无限,江月永恒,诗人是旷达而乐观的;掩卷沉潜,感慨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进,还是退?入仕,还是归隐?诗人倾诉的人生空漠之感令人倍感沉重。初唐的张若虚生活在中国封建礼会正走向繁荣的极点;苏轼生活的北宋,整个封建世事已明显的气运不佳,露出衰微的景况。所以张、苏对月诗情的殊异毋庸置疑。介于他们两位之间的李白,由开元至天宝,历史让这位诗仙有幸领略了中国封建社会从极盛转入衰落的巨大变动和莫测风云,他的“把酒问月”,道出了特殊的人生信息和哲理沉吟。月亮是美好的,皎如飞镜,清晖无限,然而它从何时诞生、怎样没入云间、孤寂的嫦娥与谁为邻、古时的月亮是何模样等等,如此多的不可知,不可解叫人惆怅迷茫,因而诗人慨然叹曰: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真是“月亮走,我也走”,在美妙的距离境界中,美好的理想总是诱人地伴随着你我,却又让我们无法企及。凝望明月,回想李白的一生,何尝不是如此,总是浮沉徘徊于理想与现实里。自幼怀四方之志的他,二十五岁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力图“济苍生,安社稷”,一展其才,然而造化弄人,那样的时代给他的只是一点虚幻的荣光,一切努力终为泡影!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生痛楚成就了李白激昂乐观,时时奋争却依然不得志而抑郁沉闷、失望悲愁的诗歌主旋律。这也是“李白对月”与“张、苏对月”的主要区别!
 
“月”如其“人”。透过李白诗中的月亮,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他那丰富而和谐、复杂又统一的性格世界。
 
月亮有时是诗人渴望事业的象征。据宋赵令畴《侯鲭录》载:“李白开元中谒宰相,封一版,上题曰:‘海上钓鳌客李白。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何以为钓线?白曰:‘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又曰:‘何以为饵?曰:‘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时相悚然。”狂哉,大哉!多么有气魄的“海上钓鳌图”,多么有气势的胸襟大志,多么豪放飘逸的政治理想啊!
 
李白诗中的月亮,有着对纷纷世事的照察和对民间疾苦关怀的丰厚内涵。特别动情而感人的是晚年的那首《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天下不安,何以为家,农人的日子更苦不堪言,伴随着“邻女”的阵阵捣谷的声音,荀老太向诗人“跪进”了凋胡米饭。当自己处于苦难之中仍不忘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这应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善人和善心!作为一位默默无闻却要日夜操劳的农家老媪,她奉献的爱心怎能不令诗人感动?诗中所描画的一切,没有一点点的张扬,皆笼罩在清淡素洁的月光之下,静静的,沉沉的。就连邻女寒夜的捣谷声都衬托着这种纯静、崇高的静谧。“月光明素盘”,是啊,它照亮的不是朴素粗陋的农家餐具,而是在昭示中国民间的一种至情关爱!
 
 
 
李白用月亮来辉映普通老百姓的诗歌还有很多,如椽巨笔下的月亮照耀着征夫,照耀着思妇,照耀着莲姑,也照耀着织女,这种关怀,很少有封建士大夫那种居高临下的俯视和无关痛痒的怜悯,它是平等的叩问、诚挚的关爱。诗里激荡着穿云裂石的时代最强音,那就是由生民疾苦所引发的愤怒和迸发出的呐喊:“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诸如此类的倾诉和呼号使李白的诗情激越旷放,他的“月亮”也显得悲愤而勇健,寄予了诗人“哀民生之多艰”的太息!
 
李白的“月亮”,从来都是與万物之“潮”共生的,故蔚为壮观。“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等诗句中,谪仙诗人总是把它放到自然家园里加以描绘。世间万物无不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传递着生命的气息。李白与先贤的思想一脉相通,他在“浮四海,横八荒”的漫游活动中,感爱万物荣枯的自然变化,拥抱五彩缤纷的“大块文章”,所以诗中物象特别讲求相辅相成,灵气贯通。因而诗人笔下的这轮月亮有兼收并蓄的胸怀,有互因互助的友爱,它照拂着世间万物,而其他物象也以自己的个性光彩丰富了明月之辉,从而大自然才展示着无限令人沉醉的风光。
 
 
 
脍炙人口的《月下独酌》,诗人把月亮描绘成了他自己难得的知音,一听到“我”歌吟,就兴奋得碎步徘徊,留连不去,真是高山流水、心扉互叩。李白此时笔下的月亮,实际上也是他个性形象的生动投影,更是他种种性情风采的凝聚。因此,李白的月亮绝不能混同张若虚的“共潮生”之月,苏东坡的“挂疏桐”之“缺月”,在中国诗歌的天宇里显得特别有神韵和个性的一定是李白的月亮,它是第一流的,它是多情美妙的,它更是浸润中华文化的瑰宝!
 
让我们效法苏子,泛舟月下,“举杯邀明月”,品一番李白那流淌千年的“明月之诗”,诵几段光芒万丈的“窈窕之章”,喜迎东方之既白!
相关专题: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直接登录,无需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