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联系QQ : 2669103475 登录 注册
收录(17307)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微信群 > 招代理商 > 为什么现在的脱口秀不好笑了?

微信扫一扫,添加关注

为什么现在的脱口秀不好笑了?

......

微信号:

联系QQ:

60

热度

其他信息

为什么现在的脱口秀不好笑了?
  • img

  • 0次点赞

  • 0个收藏

内容详情

话说这几天我都在看《喜剧之王单口季》。目前看到“第二期下”,后面的还没来得及看。
这节目每集有两个小时,很费时间,越看越纠结,因为让我哈哈大笑的表演并不多。
当然并不是全都不好笑,我掐指一算,好笑的大约占四分之一,不好笑的占四分之三。
哪些好笑呢?姜还是老的辣呗。有近十年脱口秀表演经验的周奇墨、刘旸、小鹿等,在台上可谓游刃有余,其自信和气场一眼即可感受到。这是很多资浅选手所没法比的。这一点,很符合我们常说的“一万小时定律”,反复地操练,日复一日地精进,才能达到足够高的水准,脱口秀也概莫能外。
同一台节目中,有些人的表演和这些“老人”们相比,差了两个levels,所以给人以水平参差不齐的感觉。作为观众,我的纠结是:我想看到特别精彩的、让我哈哈大笑的演出,但是我必须忍受那些平庸的演出,让它们耗去我的时间。
于是我反复想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它们不好笑?
不好笑的脱口秀有某种共性,我总结为:
“斧凿感”太重。
什么叫“斧凿感”?就是它们的语言,给人以一种人工的、造作的、刻意雕琢的感觉,而不是真实的、自然流淌出来的。
尤其是,如果把脱口秀只当作一种语言游戏,为了呈现一个谐音梗、歧义梗,或者强行押韵,而编造出一个场景、生造出一段对话,就给人很不真实、很刻意的感觉。
我这里举一个例子,某选手说他小时候成绩很差,回到家,在老爸面前拿出两张卷子,一张是3分,一张是6分,老爸问你是怎么回事,他回答说,这还看不出来吗,这不都在酒(9)里吗?
显而易见,这段话的存在就是为了使出“酒=9”这个谐音梗,是从这个谐音梗出发,再去虚构出两张卷子,让它们正好是3分和6分,而且很有可能他和父亲这段对话根本是子虚乌有的。
虽然选手讲出谐音梗的一瞬间,我会笑一下,但是随即理智告诉我说,这也太假了吧。这种不真实的感觉会把我刚才笑的感觉往下拉,随即就感觉不好笑了。
诚然,脱口秀要引入发笑,肯定需要使用夸张的手法,但是夸张应该是以真实作为基础的夸张。因为如果没有真实感为依托,观众就无法代入进去,就无法在感情上共鸣。如果感情没有共鸣,只是被几个语言游戏挠个痒痒,那个笑也笑得太浅了一点。
我这里并不是diss语言游戏,谐音梗并不是一定不好,歧义梗和押韵同样。关键在于,技巧的使用是不是立足在可以跟观众共鸣的这个点上。
我记得庞博有一段表演就很好,他说去年几乎没有脱口秀演出,生活很窘迫,一次在咖啡厅写段子,突然有一个服务员在杯子下面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的是一句安慰的话:“会过去的”。说实话,我听到这里,着实被打动了,就是冬天里被递过来一根炭火的感觉。但是随即,庞博说了一句歧义梗,他说他不知道“会过去的”指的是他面前的这个坎,还是他的职业生涯……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歧义梗,很少有人会想到第二种意思,但是回过头一样,这又蛮符合庞博当时悲观的心境,又在情理之中的。所以这个歧义梗虽然只是一个语言游戏,但是由于它建立在很有真实感的场景中,所以就觉得:真还挺好笑的。
这是一种带着泪的笑。带着泪的笑,才会让人笑出泪来。
《喜剧之王单口季》的先导片中,周奇墨、庞博、杨笠、王建国四个人去香港拜访周星驰。四个人见到喜剧之王,感觉都很拘谨,没打开。
但是周奇墨说了一段话,让我沉思了良久。他说,他看某个“理论”之前,他构思脱口秀的东西就是“我讲什么好笑的东西”,于是“会编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但是他看了这个理论之后,他才知道说,要去挖掘自己的内心,自己对哪些事情感到“很难过”“很悲伤”,“甚至感到愤怒”,对于这些事情才应该把它讲成脱口秀。

这段话也对我很有启发。文艺创作不能脱离这种真实感,不能脱离生活真实的疼痛,哪怕脱口秀也是如此。
所以,我感觉周奇墨是一个在他这个领域正在往大师方向稳步迈进的人。
这就是我目前对《喜剧之王单口季》的观感。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直接登录,无需注册

X关闭
X关闭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