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登录 注册
收录(17307)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个人微信号 > 微营销 > 80万投资开店,3个月倒闭:零食店激增背后,割韭菜现象愈演愈烈

微信扫一扫,添加关注

80万投资开店,3个月倒闭:零食店激增背后,割韭菜现象愈演愈烈

投资80万开零食店,3个月就关门大吉,你能想象这事儿如今正频频上演 ......

微信号:

联系QQ:

157

热度

其他信息

80万投资开店,3个月倒闭:零食店激增背后,割韭菜现象愈演愈烈
  • img

  • 0次点赞

  • 0个收藏

内容详情

投资80万开零食店,3个月就关门大吉,你能想象这事儿如今正频频上演吗?本以为能靠“低价零食生意”发家致富,却成了割韭菜的典型套路。那些打着“轻松年入百万”口号的零食集合店,不仅没带来财富,反而让许多年轻人倾家荡产。曾几何时,县城街头的零食店成了创业新宠,随处可见“好想来”“赵一鸣”这样的品牌门店,开业时人潮涌动,似乎一片繁荣。然而短短两年不到,热潮退去,背后竟是价格战、压货、资金链断裂等重重危机。有人赚得盆满钵满,但大多数人却输得一塌糊涂。零食店这个看起来稳赚不赔的生意,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从2019年到2024年,中国零食行业经历了一个过山车般的变化。2019年以前,大型超市占据了零食市场的主流位置,但随着线上购物的兴起,商场卖场的零食品类逐渐萎缩。与此同时,社区便利店和小型商铺迅速崛起,零食集合店应运而生。零食集合店主打“低价、丰富选择”,靠便宜又好吃的定位,在三四线城市和县城迅速打开市场。尤其是疫情三年期间,社区消费的需求暴增,使得这些店铺一时间风生水起。

以“赵一鸣”“零食很忙”“好想来”为代表的品牌,从2020年开始大量扩张,加盟模式成了它们的主要增长方式。到2024年,零食集合店遍地开花,几乎每条县城商业街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然而,当大家都涌入这个看似红火的行业时,竞争也迅速加剧,背后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零食集合店的火爆并非偶然。这种模式最早起源于江西宜春,2019年第一家“赵一鸣零食店”开业。次年,这个品牌开放加盟,迅速从江西扩展到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截至2024年4月,赵一鸣的门店数量已经突破1100家。而“零食很忙”更是早在2023年底就开设了2000多家门店。为了吸引加盟商,这些品牌打出了“投资几十万,轻松年入百万”的宣传口号,承诺快速回本、低风险高回报。

加盟商们看到零食店的低价优势,也对这个行业充满信心。毕竟,一瓶百事可乐2.4元,一袋乐事薯片2.9元,这些价格比超市便宜了20%-30%。再加上零食集合店的货品种类多,从网红爆款到滞销清仓品一应俱全,给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吸引力。品牌商的宣传让人觉得,只要开一家零食集合店,就能坐等赚钱。

然而,表面看似简单的生意背后,却藏着诸多令人始料未及的隐患。高昂的加盟费、首批进货成本,以及隐藏在低价策略背后的价格战,都为后来者埋下了巨大的陷阱。

 

随着2022年后零食集合店的迅速扩张,市场竞争开始白热化。在二三线城市,甚至县城的商业街上,短短数百米内就会有四五家零食店扎堆开业。这样的局面让原本的“蓝海市场”变成了“红海市场”。大家的生意都靠价格吸引顾客,于是恶性竞争随之而来。

以一瓶矿泉水为例,今天卖2元,明天可能就降到1.5元。原价8元的薯片,有的店铺为了吸引流量,甚至亏本卖到6.8元以下。加盟商之间的价格战,让零食店的毛利率从最初的30%一路暴跌到15%。再加上租金、人工等各项成本,许多店铺几乎是在赔钱经营。

2023年初,90后的王杰离开了在城市里的工作,回到老家县城开了一家零食店。他投资了70万,把店开在居民区与商业街交界处,开业第一个月生意特别火爆,日营业额甚至超过了周边的超市。然而好景不长,短短一年内,他所在的街道突然又开了4家同类型的零食店。春节期间,原本应该是最挣钱的旺季,王杰的店铺却因客流减少导致利润下滑。为了避免亏损,他不得不选择把店盘出去。

 

而另一位加盟商李峰的遭遇更具代表性。他加盟了赵一鸣零食店,仅装修和加盟费用就花了将近60万,加上首批货款和店面租金,总投资超过75万。可惜开业后,他发现品牌商提供的货品清单中,热销单品很少,大部分货物都销售缓慢,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压货问题。原本承诺一年回本,按照实际营业额计算,他至少需要两年才能勉强回本。

零食集合店的困境不仅仅是市场竞争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加盟模式本身。品牌商通过高额的加盟费和首批货款,早已赚得盆满钵满,而苦苦支撑的却是那些满怀希望的加盟商。以“零食很忙”为例,2023年上半年新增加盟门店超过1000家,仅加盟费一项就收入了5000万。这还不算首批货款、装修费等额外收益。

表面上看,加盟商和品牌商是合作关系,实际上却是利益高度失衡。品牌商通过不断扩张门店数量,迅速占领市场,而加盟商则需要承担经营的全部风险。一旦市场饱和,品牌商并不会受太大影响,但加盟商却可能血本无归。

 

更让人感到无奈的是,许多品牌商不仅赚加盟商的钱,还通过货品压货的方式获取额外利润。李峰的经历就很典型。他发现,品牌商提供的大量货品并非热销品,而是一些临期或滞销的商品。这些商品不仅占用了他的资金,还让他的店铺库存压力陡增。

在这样的情况下,零食集合店的经营者往往陷入两难:不打价格战,就吸引不了顾客;打了价格战,又让利润进一步压缩。长此以往,许多零食店只能选择关门大吉。

到2024年,大量零食集合店开始退出市场。那些早期入局的加盟商,有的通过转让店铺侥幸脱身,有的则亏得连本都收不回来。而品牌商却依然忙着扩张新店。赵一鸣、零食很忙等品牌,甚至还在计划未来几年继续扩大门店数量。

这个行业从红火到萧条,只用了短短五年时间。曾经高喊“轻松年入百万”的零食店,最终成了割韭菜的代名词。想靠加盟致富的年轻人,不仅没赚到钱,还被迫承担了行业泡沫破裂的代价。

 

【网友热议】

这件事在网上也引发了热议,许多人对零食集合店的加盟模式展开了激烈讨论。

山东的“黄大姐”评论:“加盟费动辄几十万,回本周期两三年,谁能撑得住?这不就是变相坑老百姓嘛!”

四川的“张叔”说:“当年超市刚兴起时也是这样,后来便宜的活下来了,贵的全关门了。零食店也是一样,撑不住的肯定得倒闭。”

 

北京的“王小明”调侃:“这不就是‘镰刀’和‘韭菜’的故事吗?品牌商躺着赚钱,加盟商负责赔钱。”

还有网友直接点破:“说白了,这些品牌不靠卖零食赚钱,靠割加盟商的韭菜赚钱!”

有人感慨,这么多年轻人辛辛苦苦攒的钱,就这样打了水漂。也有人反思,是不是在投资之前应该多做功课,别被表面的风光骗了。

那么问题来了:零食集合店这种模式到底还能走多远?品牌商靠加盟费赚得盆满钵满,加盟商却苦不堪言,这样的行业规则真的公平吗?创业本是为了改善生活,但为何最后却成了“富了品牌,穷了加盟商”的游戏?年轻创业者的梦想与血汗,是否值得被这样挥霍?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直接登录,无需注册

X关闭
X关闭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