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联系QQ : 2669103475 登录 注册
收录(17307)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个人微信号 > 微营销 > 杀手锏与撒手锏

微信扫一扫,添加关注

杀手锏与撒手锏

......

微信号:

联系QQ:

547

热度

其他信息

杀手锏与撒手锏
  • img

  • 0次点赞

  • 0个收藏

内容详情


摘要:“杀手锏”与“撒手锏”二词,同出一处,但是前者的修辞义使得其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而后者的强理据性又使得其被人误判词源。因此本文立足于说明二词的发展演变,兼谈“撒手”词素对新词的影响。

关键词:杀手锏;撒手锏

一、词源探究

“杀手锏”与“撒手锏”二词,经常被人混用,也有不少人在梳理其源头与词据时,常常牵强附会,误以广泛运用的“杀手锏”为词源,而视“撒手锏”为其变体。

首先解释一下何为锏?锏:“古代兵器。金属制成,长条形,有四棱,无刃,上端略小,下端有柄。”[1]有单用的,也有成对使用的,据宋记其长度在一米左右,宋代李纲的锏长为90厘米,适合近距离械斗。虽然作为冷兵器的锏早已成为历史,但是由其发展出的“杀手锏”与“撒手锏”等词却随处可见,ccl语料库中带“撒手锏”的例句有52条,bcc语料库则有118条,而“杀手锏”凭借着生动形象性、夸张渲染性的修辞作用使得其在ccl和bcc语料库中分别有300条和1121条。虽然都表示一种对敌人采取的手段或方式,但是不难看出“杀手锏”的使用频率要远高于“撒手锏”。

在认知图景中,“撒手锏”凸显的是“撒手”这个动作,暗示了锏可能如石头一样被扔出去砸敌人,反映主体与工具之间的动作关系。而“杀手锏”则凸显的是“杀手”。当然“杀手锏”也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杀手的锏,另一种是像杀手一样富有杀伤力的锏。前者强调归属,后者强调作用,前为定中,后为状中。但是如果“杀手锏”是定中结构,那么必然会有历史出处,或者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杀手使用锏出色地完成了刺杀任务。但是“杀手”的身份与“锏”似乎格格不入,“锏”的使用背景是在战场上,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格调较高,一般执“锏”为武器的人,如秦琼、岳飞、李纲之类在民间多受百姓崇拜,而杀手执行的任务多半都是暗杀、刺杀一类,一米长的兵器,也不适合抛撒动作。

“杀手锏”与“撒手锏”均出自清代成文的《说唐》一书,说明二者是同一词源。“杀手锏”原指锏术中的绝招,后用以比喻最厉害的一手;“撒手锏”指出其不意击敌制胜的工具,喻看家本领。在《说唐》中既有“杀手锏”也有“撒手锏”,“杀手锏”不仅出现频率高于“撒手锏”,在小说中出现的位置也比“撒手锏”更靠前,它已经成为一种关于用锏的独特技法:

(1)因见总管秦安为人诚实,可托大事,所以将九九八十一路锏法,尽心教传。更有一桩绝技:在阵上杀得人家过,便罢;如若杀不过,只消败下去,使出他秦家的杀手锏来,真乃百发百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2]

(2)他二人盟过了咒,秦琼把锏法一路路传与罗成,看看传到杀手锏,心中一想:“不要罢,表弟十分勇猛,我若传了他杀手锏,天下只有他,没有我了。”[2]60

(3)华公义马头相撞马尾,举戟望叔宝后心便刺,叔宝把枪反在背后,往上一架,扭回身唰的一锏打去,把华公义头都打不见了,跌下马来。这个名为“杀手锏”。[2]189

(4)叔寶左手横枪,右手举锏,见殷岳一棒打来,叔宝反手把枪在背后一架,当的一响,架住了狼牙棒,扭回身转来,嗖的一锏,把殷岳打下马来,复一枪,呜呼哀哉。罗成叫声:“哥哥,好撒手锏啊!”[2]287

(5)(水生金)一见叔宝,说声:“完了!昔日上扬州抢状元,秦叔宝的撒手锏打死殷岳,罗成的回马枪挑死杨林,那个不知?”[2]314

二、理据性争议

虽然后世对二词的理据性存在争议,但是笔者从词内部的协调机制出发,结合词汇的语音、词汇、语法的相互作用,认为“撒手锏”的理据性要强于“杀手锏”,而后者“杀手锏”之所以运用范围广,却是受修辞的影响。

反对之声如俞钢,范荧等认为虽然秦琼的“杀手锏”是杜撰出来的,但在“杀手锏”出现的同时,“撒手锏”也应运而生,不过它是依附于“杀手锏”的。[3]朱岩认为“撒手锏”其实是因为音近关系而生造的词。[4]

但是杨爱姣、王安良从概念、性质、特征、功能四个义层对“撒手锏”与“杀手锏”理据性进行考察,发现“撒手锏”的理据性要强于“杀手锏”。[5]在生活中,词所传递的信息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真实的也有虚拟的,有典型的也有非典型的,有稳定性的也有临时性的,前者的理据性通常强于后者。“杀手锏”是比喻式,突出锏达到的效果是致命的,而“撒手锏”则是描写式,突出使用锏的典型动作是撒手,而对于结果则未做预判,这样的消息更加客观真实,故而理据性强。

从理据性的角度看,的确“撒手锏”的理据性强于“杀手锏”,这是否是词汇在发展的过程中,词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呢?就《说唐传》文本分析而言,秦琼有“杀手锏”,而罗成有“回马枪”,二者的招式与武器对应,“撒手”的动作与“回马”的动作有关照性。廖光蓉、刘嵩(2017)在探究语言的规范化过程时,认为可以结合语言内部的发展、偏向、纠正机制以及人的知识结构、认知框架、记忆容量等各因素,综合考虑言语的常规表达与超常表达。[6]作为新词的“杀手锏”正是受到词内部协调机制的影响,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下,从而衍生出变体——“撒手锏”。偏正式作为三音节词的强势类型,其在韵律上也大都凸显出“2+1”式,“杀手锏”“撒手锏”可以说是此类词的典型代表,而且1与“2+1”之间又同属词的上下位关系,“锏”作为“杀手锏”“撒手锏”的上位概念,使得该词的名词性语义凸显。但是“撒手锏”归属于动名偏正复合词,中心语“锏”对整体结构起限定、分类、说明等作用,而“撒手”语素更是说明锏的使用功能,正如孟凯(2019)所认为的动名偏正复合词“2+1”的功用角色,是三音偏正复合词的较强势匹配,意在说明人造类名词的功用。[7]

三、“撒手”词素构词

诸多以“撒手”词素构词的例子,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撒手锏”的理据性是强于“杀手锏”的,而且新词产生的一大特点就是强理据性。由于“撒手”一词的语义动作直观,可视性强,因此以“撒手”为语素的词语如撒手、大撒手、打撒手儿、一撒手儿、悬崖撒手、撒手人寰、撒手尘寰、撒手归去等,基本上是立意于“撒手”语素成词的。以《汉语大词典》对“撒手”一词的释义为例,如表所示:

四、结语

虽然我们未能在现实中找到“撒手锏”,但并不妨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撒手锏”一词。词汇的发展并不总是严格遵守词汇发展规律的,在“杀手锏”与“撒手锏”经常使用后,近现代时期又出现了“刹手锏”与“煞手锏”等异形词,《汉语大词典》释义“煞手锏”与“刹手锏”均等同于“杀手锏”,喻出奇制胜的手段和方法。如果以词源“杀手锏”为起点建构认知框架,则其初始义“锏术中的绝招”也便成了框架的中心义;再从中心义出发,进行框架辐射式扩展。其中,“刹”做动词,本来是止住的意思,如刹车,但是在这里被当成“杀手锏”是同音的缘故。而“煞”则有杀死义、损伤义等,与“杀”为同义词关系,因此,“杀手锏”也做“煞手锏”。但受汉字的规范化影响,这些异形词如昙花一现,很快淡出人们的视线,“刹手锏”在ccl中仅有3例,在bcc中只有一例,而“煞手锏”则均无例句。但是,今人对“杀手锏”“撒手锏”也有很多误会之处,从理据性看“撒手锏”强于“杀手锏”,但是从生动性看“杀手锏”更为出彩,使用频率高了,人们也分不清二者的词性本源了。如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中有这样一篇推文《我们使出的为什么是“杀手锏”,而不是“杀手刀”“杀手剑”?》就指出“撒手锏”才是本词,即“当作战一方被敵将追杀面临险境时,会抽出锏来,回身将锏对准敌人重要部位投掷出去,类似卧马回身枪的招式。”其附会之处,倒可能是词的强理据性影响了人们对词源的判断。

作者简介:苏美娟(1996—),女,汉族,江西赣州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文字学。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11卷[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397.

〔2〕(清)无名氏.说唐传.岳麓书社,2011(7):54.

〔3〕俞钢,范荧主编.中国历史悬疑系列隋唐五代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5):58.

〔4〕朱岩.“杀手锏”还是“撒手锏”[N].语言文字报,2020-06-03(003).

〔5〕杨爱姣,王安良.影响三音名词理据强度的词义的四个义层——兼论“撒手锏”与“杀手锏”的辨析问题[J].语言研究,2021.4.

〔6〕廖光蓉,刘嵩.汉语超常谐音及其规范化[J].外语与翻译,2017,24(02):31-38;98.

〔7〕孟凯.复合词内部成分形类、韵律、语义的匹配规则及其理据[A].《汉语言学新视界》编委会.汉语言学新视界2019[C].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学林出版社,2019.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直接登录,无需注册

X关闭
X关闭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