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添加关注
这话一扔出来,估计立马就能炸出一堆问号和白眼。啥意思?是说那些 ......
公众号:
联系QQ:
49
热度
其他信息
这话一扔出来,估计立马就能炸出一堆问号和白眼。啥意思?是说那些牛人大咖都性格孤僻、不近人情?还是说要想变得厉害,就得先把自己修炼成“社交绝缘体”,断绝一切无效社交?听起来挺极端,甚至有点抬杠的意思。
首先,咱们得掰扯清楚,这儿说的“厉害”和“合群”,到底指的是啥。
“厉害”,老韩我觉得,在这里可能不是指那种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谁见了都得夸一句“会来事儿”的人。那种人在社交场上确实是“厉害”,但咱们今天聊的“厉害”,更偏向于在某个专业领域,或者在创造、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确实有真本事、有深度、能沉下心把事儿做成、做精的那种人。比如顶尖的程序员、专注的科学家、技艺精湛的工匠,或者思想深邃的作家。
那“合群”呢?表面上看,就是能跟大家打成一片,人缘好,走到哪儿都受欢迎。这当然是好事。但有时候,“合群”也可能意味着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护各种关系,参加各种聚会,说一些场面上的话,做一些“大家都这么做”的事,哪怕你心里觉得挺没劲、挺浪费时间的。甚至,有时候“合群”就意味着你得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去迎合群体的意见,哪怕那个意见挺傻的。说白了,有时候,你只是在“表演合群”。
这么一琢磨,你再看看身边那些你打心底佩服的、在某个领域确实“厉害”的人,他们是不是往往看起来没那么“合群”?
老韩我带过不少学员,也认识些技术圈里的大牛。发现一个现象,那些技术钻得越深、想法越独到的人,往往越不会把大把时间花在泛泛的社交上。他们可能不常参加部门聚餐,对办公室八卦不感兴趣,甚至在微信群里都常年潜水。是他们“谱儿大”?或者“情商低”?
一开始老韩我也这么想过。后来接触多了才慢慢明白,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想“合群”,是他们“合不起”那个“群”。
为啥这么说?
精力和时间,是他们最宝贵的“代码”
你想想,一个人的精力就那么多,跟手机电池似的,总量是恒定的。这边觥筹交错、推杯换盏、K歌蹦迪搞多了,那边留给深度思考、钻研技术、打磨作品的时间和“电量”自然就少了。那些真正想在某个领域做出点名堂的人,往往把自己的时间和专注力看得比啥都金贵。
写过复杂代码的老铁肯定有体会,当你沉浸在逻辑的世界里,试图理清一个复杂算法或者修复一个隐藏极深的bug时,最怕的是啥?就是被打断。一个微信提示音,一个无关紧要的搭讪,都可能让你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思路瞬间崩塌,再捡起来又得半天。
所以,那些“厉害”的人,往往会下意识地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避免被无效信息和低价值社交过度消耗。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是不想把宝贵的“算力”浪费在无谓的“空转”上。对他们来说,专注地工作或学习几个小时,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远比参加一场“尬聊”不断的聚会要高得多。好钢,得用在刀刃上嘛。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话”不投机半句多
还有一个原因,是“频道”可能真的不一样。
当你在琢磨怎么优化算法提升效率,或者在思考人工智能的未来时,可能真的很难对“隔壁部门的小王又换了个新发型”或者“哪个明星又塌房了”这类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是你装清高,是你关注的点、思考的问题,已经不在一个层面上了。
“厉害”的人,往往有自己一套比较稳固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他们更倾向于跟那些能激发思考、带来启发、或者至少能在同一个“频道”上对话的人交流。这种交流,可能是深入探讨一个技术难题,可能是分享一个独到的见解,也可能是辩论一个行业趋势。这种高质量的对话,哪怕只有半小时,也能让他们“充电”;而那些言之无物、纯粹为了“合群”而进行的尬聊,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种纯粹的“放电”和消耗。
所以,你会看到,他们可能朋友不多,但个个都是能聊到一块儿去的“铁磁”;他们可能不常参加大范围的聚会,但会积极参与小圈子的技术研讨或者读书分享。这不是“不合群”,是他们的“群”比较挑剔,门槛比较高,需要“对上暗号”才能进去。
拒绝平庸的“噪音”,守住内心的“信号”
更进一步说,有些人的“不合群”,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被平庸的“群体噪音”所淹没。
咱们都经历过那种场面:一群人七嘴八舌,说着一些陈词滥调,或者跟着起哄,没人愿意提出不同意见,哪怕那个方向明显有问题。这种时候,总有那么一两个人,要么保持沉默,要么会冷不丁地提出一个质疑,显得特别“不合时宜”。
这种“不合时宜”,有时候恰恰是“厉害”之处。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愿意为了所谓的“合群”而放弃自己的判断。他们更能忍受质疑和孤独,去追求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而这种特质,在需要高度一致、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合群”文化里,自然就显得格格不入了。
说白了,有些人“合群”,是为了在群体中找到安全感,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样,让自己不那么显眼;而有些所谓的“不合群”的人,不是他们融不进去,是他们压根儿不想被同化,他们更像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有自己的形状和坚持。他们自己本身就是一团火,不需要凑到别人那里去借光取暖,甚至他们的光芒还可能让那些习惯了黑暗或微光的人感到不适。
“不合群”不等于“反社会”,更不是“情商低”
唠到这儿,老韩得赶紧打个补丁,省得有老铁误会。咱们说“厉害的人不合群”,绝不是在鼓吹孤僻、自闭,更不是给那些情商低、不会好好说话、处处怼人的人找借口。
真正的“厉害”,是内心的丰盈和专注,是对时间和精力的珍惜,是对深度价值的追求。这跟能不能好好与人沟通、能不能进行有效协作,是两码事。很多真正厉害的人,在需要沟通协作的时候,效率可能比谁都高,说话也能切中要害。他们只是把社交和合作,放在了“必要且有效”的框架内,而不是搞成了“泛滥且低效”的大杂烩。
他们不是拒绝交流,是拒绝低质量、无意义的交流;他们不是拒绝合作,是拒绝为了表面和谐而进行的无效合作。他们只是把社交活动,从“标配”变成了“选配”,而且是精挑细选的“顶配”。
那种怼天怼地、目中无人、把没礼貌当真性情、把刻薄当犀利的,那不叫“厉害”,那纯属“缺俩导线儿”(借用北京老炮儿的话,就是脑子有点问题),别拿“不合群”给他贴金。
找到你的节奏,比硬凑“群”更重要
所以,老铁们,如果你偶尔觉得自己好像没那么“合群”,融不进某些圈子,别先急着否定自己,觉得自己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不够“会社交”。
先问问自己:我是真的有沟通障碍,还是仅仅不愿意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那些我觉得无聊或者无意义的人和事上?我是真的孤僻,还是只是更享受高质量的独处,或者更愿意和少数几个能深度交流的人在一起?
如果你是前者,那确实需要反思和提升沟通能力。但如果你是后者,那么恭喜你,你可能只是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节奏,一种更能让你积蓄能量、专注成长的节奏。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能守住内心的宁静,能抵抗住“合群”的焦虑,沉下心来做点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打磨自己的“手艺”,这本身就是一种“厉害”。真正滋养你成长的,往往不是那些觥筹交错的热闹,而是那些无人问津的寂寞时光,是你在那些时光里默默的思考和积累。
与其削足适履,把自己塞进一个让你难受的“群”里去扮演合群,不如把时间花在提升自己、陪伴重要的人身上。当你自己足够强大、足够有趣的时候,自然会吸引到那些真正同频共振的人,形成属于你的、高质量的“群”。或者,干脆就享受那份高质量的独处,也挺好。
好了,今天老韩就跟大家胡咧咧这么多。不知道这些话,有没有让你心里某个地方“咯噔”一下?
觉得老韩今天唠的这嗑儿有点意思,或者说出了你想说但没好意思说的话?那就动动手指头,转给你的老铁们瞅瞅,或者直接甩到朋友圈,看看有多少“不合群”的同类,或者让那些老劝你“合群点”的人也换个角度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