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联系QQ : 2669103475 登录 注册
收录(17307)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公众号 > 技术 > 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

微信扫一扫,添加关注

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

......

公众号:

联系QQ:

22

热度

其他信息

  • 行业:技术
  • 地区:未知
  • 时间:2024-10-19
  • 标签:
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
  • img

  • 0次点赞

  • 0个收藏

内容详情

一、什么是小儿发热?

小儿发热是指小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正常小儿的腋下体温一般为 36℃-37℃,若体温超过 37.4℃,可认为是发热。小儿发热是儿科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二、病因

(一)西医病因

1、感染性因素: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是引起小儿发热的最常见原因。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肠炎、尿路感染等。

2、非感染性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中暑、药物热等也可引起小儿发热。

(二)中医病因

1、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侵袭人体,均可引起发热。其中,以风邪、寒邪、暑邪、热邪最为常见。

2、饮食不节:小儿脾胃娇嫩,若饮食不节制,过食肥甘厚味、生冷食物等,可损伤脾胃,导致食积内热,引起发热。

3、情志失调:小儿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可引起发热。

4、正气虚弱: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易感受外邪而发热。

三、发病机制

(一)西医发病机制

1、感染性发热: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在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或代谢产物,刺激机体产生内生致热原,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内生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可产生免疫复合物、肿瘤坏死因子等物质,刺激机体产生内生致热原,引起发热。中暑是由于机体散热障碍,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而引起发热。药物热是由于药物过敏或药物的不良反应引起的发热。

(二)中医发病机制

1、外感发热:六淫邪气侵袭人体,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可出现发热。

(1)若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卫阳被遏,肌表失于温煦,则恶寒;寒邪郁闭,阳气不得宣发,郁而化热,则发热;

(2)若风热之邪侵袭人体,热邪犯卫,卫气抗邪,可出现发热、微恶风寒等症状;

(3)若暑邪侵袭人体,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伤津耗气,可出现发热、口渴、多汗等症状;

(4)若湿邪侵袭人体,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可出现发热、头身困重等症状;

(5)若燥邪侵袭人体,燥为阳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可出现发热、口鼻干燥等症状;

(6)若火邪侵袭人体,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伤津耗气,可出现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

2、内伤发热: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运化失常,食积内生,郁而化热,可引起发热。情志失调,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可引起发热。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易感受外邪而发热。

四、类型

(一)西医类型

1、低热:体温为 37.5℃-38℃。

2、中度发热:体温为 38.1℃-39℃。

3、高热:体温为 39.1℃-41℃。

4、超高热:体温在 41℃以上。

(二)中医类型

1、外感发热

(1)风寒发热:发热轻,恶寒重,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清稀;

(2)风热发热: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头痛,鼻塞流黄涕,咳嗽,痰黄稠;

(3)暑热发热:发热,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恶心,呕吐,口渴,小便短赤;

(4)湿热发热:发热,午后热甚,头身困重,胸闷,纳呆,口苦,渴不欲饮,大便黏滞不爽。

2、内伤发热

(1)食积发热:发热,腹胀,腹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大便酸臭;

(2)气虚发热:发热,热势或高或低,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

(3)血虚发热: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或萎黄;

(4)阴虚发热:发热,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

五、临床表现

1、体温升高:小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可表现为低热、中度发热、高热或超高热。

2、伴随症状:不同病因引起的发热可伴有不同的伴随症状。如感染性发热可伴有咳嗽、流涕、咽痛、呕吐、腹泻等症状;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伴有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恶性肿瘤可伴有消瘦、乏力等症状。

3、精神状态:小儿发热时可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嗜睡等症状。

4、其他表现:小儿发热时还可出现面色潮红、口唇干燥、呼吸急促等症状。

六、西医诊断

1、病史:了解小儿的发病时间、发热程度、伴随症状、既往病史、接触史等。

2、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面色、皮肤、口腔、咽喉、心肺、腹部等部位的情况。

3、实验室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可进行血常规、C 反应蛋白、血培养、尿常规、粪便常规、支原体抗体、衣原体抗体、病毒抗体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4、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进行胸部 X 线、腹部 B 超等检查,以排除肺部感染、腹部疾病等。

七、中医诊断

(一)望诊

1、望面色:面色红赤,多为热证;面色苍白,多为虚证或寒证。

2、望舌苔:舌苔黄腻,多为湿热内蕴;舌苔白腻,多为寒湿内停;舌苔薄黄,多为风热表证;舌苔薄白,多为风寒表证。

3、望指纹:指纹浮红,多为外感风热;指纹淡红,多为外感风寒;指纹紫滞,多为里热证。

(二)闻诊

1、听声音:小儿哭声响亮,多为实证;哭声低微,多为虚证。咳嗽声重浊,多为实证;咳嗽声低微,多为虚证。

2、闻气味:口气臭秽,多为胃热;口气酸腐,多为食积。

(三)问诊

1、问寒热:发热恶寒,多为外感表证;但热不寒,多为里热证;寒热往来,多为少阳证。

2、问汗出:无汗,多为风寒表证;有汗,多为风热表证或里热证。

3、问饮食:食欲不振,多为脾胃虚弱;多食易饥,多为胃热。

4、问二便:大便干结,多为热证;大便稀溏,多为寒证或湿证。小便短赤,多为热证;小便清长,多为寒证。

(三)切诊

切脉:脉浮数,多为风热表证;脉浮紧,多为风寒表证;脉洪数,多为里热证;脉细数,多为阴虚发热。

八、中医治疗

(一)中药内服

1、银翘散

(1)药物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桔梗、竹叶、芦根、甘草;

(2)方解: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薄荷、荆芥、淡豆豉发散表邪;牛蒡子、桔梗宣肺利咽;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

(3)适用于风热发热;

(4)疗程:一般 3-5 天为一个疗程。

2、荆防败毒散

(1)药物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

(2)方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发散风寒;柴胡、前胡解表退热;川芎、枳壳理气和血;茯苓健脾利湿;桔梗宣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

(3)适用于风寒发热;

(4)疗程:一般 3-5 天为一个疗程。

3、新加香薷饮

(1)药物组成: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

(2)方解:香薷解表散寒,化湿和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鲜扁豆花清暑化湿;厚朴理气和中;

(3)适用于暑热发热;

(4)疗程:一般 3-5 天为一个疗程。

4、三仁汤

(1)药物组成: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通草、滑石、竹叶;

(2)方解: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薏苡仁淡渗利湿;半夏、厚朴燥湿理气;通草、滑石、竹叶清热利湿;

(3)适用于湿热发热;

(4)疗程:一般 5-7 天为一个疗程。

5、保和丸

(1)药物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2)方解:山楂、神曲消食化积;半夏、茯苓、陈皮理气和胃;连翘清热散结;莱菔子消食下气;

(3)适用于食积发热;

(4)疗程:一般 3-5 天为一个疗程。

6、补中益气汤

(1)药物组成: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2)方解: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当归补血;陈皮理气;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3)适用于气虚发热;

(4)疗程:一般 7-10 天为一个疗程。

7、归脾汤

(1)药物组成: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

(2)方解: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木香理气醒脾;甘草调和诸药;当归补血;远志宁心安神;

(3)适用于血虚发热;

(4)疗程:一般 7-10 天为一个疗程。

8、青蒿鳖甲汤

(1)药物组成: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

(2)方解:青蒿清透虚热;鳖甲滋阴潜阳;细生地、知母、丹皮清热凉血;

(3)适用于阴虚发热;

(4)疗程:一般 7-10 天为一个疗程。

(二)针灸治疗

1、主穴:大椎、曲池、合谷。

2、配穴:风寒发热加风门、肺俞;风热发热加风池、外关;暑热发热加内庭、曲泽;湿热发热加阴陵泉、足三里;食积发热加中脘、天枢;气虚发热加气海、关元;血虚发热加脾俞、血海;阴虚发热加太溪、三阴交。

3、针法:毫针刺,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4、疗程:一般 3-5 次为一个疗程。

(三)中药外敷

1、药物组成:吴茱萸、胡黄连、大黄、胆南星。用法:将药物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涌泉穴。

2、适用于各种发热。

3、疗程:一般 1-2 天为一个疗程。

(四)推拿治疗

1、外感发热

(1)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清天河水;

(2)风寒发热加推三关、揉二扇门;风热发热加推脊;

(3)疗程:一般 3-5 次为一个疗程。

2、食积发热

(1)揉板门、揉中脘、揉天枢、分腹阴阳、揉足三里;

(2)疗程:一般 3-5 次为一个疗程。

3、气虚发热

(1)补脾经、补肺经、揉气海、揉关元、揉足三里;

(2)疗程:一般 7-10 次为一个疗程。

4、血虚发热

(1)补脾经、补心经、揉血海、揉三阴交;

(2)疗程:一般 7-10 次为一个疗程。

5、阴虚发热

(1)揉二马、补肾经、揉涌泉、揉三阴交;

(2)疗程:一般 7-10 次为一个疗程。

九、常用中成药

1、小儿柴桂退热颗粒

(1)组成:柴胡、桂枝、葛根、浮萍、黄芩、白芍、蝉蜕;

(2)功效:发汗解表,清里退热;

(3)用法用量:开水冲服。1 岁以内,一次半袋;1-3 岁,一次 1 袋;4-6 岁,一次 1.5 袋;7-14 岁,一次 2 袋;一日 4 次。

2、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1)组成:连翘、淡豆豉、薄荷、荆芥、栀子(炒)、大黄、青蒿、赤芍、槟榔、厚朴、黄芩、半夏、柴胡、甘草;

(2)功效:疏风解表,清热导滞;

(3)用法用量:开水冲服。6 个月-1 岁,一次 1-2g;1-3 岁,一次 2-3g;4-6 岁,一次 3-4g;7-9 岁,一次 4-5g;10 岁以上,一次 6g;一日 3 次。

3、健儿清解液

(1)组成:金银花、菊花、连翘、山楂、苦杏仁、陈皮;

(2)功效:清热解毒,消滞和胃;

(3)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10-15ml,婴儿一次 4ml,五岁以内 8ml,六岁以上酌加,一日 3 次。

4、双黄连口服液

(1)组成:金银花、黄芩、连翘;

(2)功效: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3)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20ml,一日 3 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十、食疗方法

1、薄荷粥

(1)材料:薄荷、粳米;

(2)做法:将薄荷洗净,加水煎汤,去渣取汁。粳米洗净,加水煮粥,粥将熟时加入薄荷汁,再煮片刻即可;

(3)功效:疏散风热;

(4)适应症:适用于风热发热。

2、生姜红糖汤

(1)材料:生姜、红糖;

(2)做法:将生姜洗净,切片,加水煎汤,加入红糖调味即可;

(3)功效:发散风寒;

(4)适应症:适用于风寒发热。

3、西瓜汁

(1)材料:西瓜;

(2)做法:将西瓜洗净,去皮、去籽,榨汁饮用;

(3)功效:清热解暑;

(4)适应症:适用于暑热发热。

4、山楂麦芽汤

(1)材料:山楂、麦芽;

(2)做法:将山楂、麦芽洗净,加水煎汤,去渣取汁饮用;

(3)功效:消食化积;

(4)适应症:适用于食积发热。

十一、预后及并发症

(一)预后

1、小儿发热的预后取决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一般来说,感染性发热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良好。非感染性发热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预后则取决于原发病的治疗效果。

2、对于低热和中度发热的小儿,如果精神状态良好,饮食、睡眠正常,一般预后较好。但如果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抽搐、昏迷、呼吸困难等,则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二)并发症

1、高热惊厥:是小儿发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 6 个月至 5 岁的小儿。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性或局限性肌群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常伴有意识障碍。

2、脱水:小儿发热时,由于体温升高,呼吸加快,皮肤蒸发水分增多,容易导致脱水。脱水可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窝凹陷等症状。

3、心肌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如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可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炎。心肌炎可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4、肺炎:小儿发热时,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合并肺炎。肺炎可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

十二、预防方法

1、增强体质

(1)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小儿营养均衡;

(2)适度运动:根据小儿的年龄和体质,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游泳等,增强小儿的体质;

(3)充足睡眠:保证小儿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和免疫力的提高。

2、预防感染

(1)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勤洗澡、勤换衣,保持皮肤清洁;

(2)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小儿接触患有感染性疾病的人群,如流感患者、肺炎患者等。在流感季节,可给小儿佩戴口罩,减少感染的机会;

(3)按时接种疫苗: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按时给小儿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多种感染性疾病。

3、及时治疗原发病

小儿患有其他疾病时,如感冒、咳嗽、腹泻等,应及时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引起发热。

十三、中医古籍中部分相关论述

1、《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解析:此段论述了温病的特点。小儿发热若出现口渴、不恶寒的症状,可能是温病。如果误发汗后,身体灼热,即为风温。风温病的脉象阴阳俱浮,有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鼾、语言难出等表现。对于小儿发热,如果有类似症状,应考虑温病的可能,治疗时需与伤寒有所区别,不能单纯使用发汗之法。

2、《幼幼集成》:“小儿发热,有表里虚实之异。何谓表热?外感寒邪,头痛发热,身痛无汗,此表热也。何谓里热?饮食停滞,呕吐腹痛,发热口渴,此里热也。何谓虚热?小儿气血未充,或大病之后,元气虚弱,四肢倦怠,口渴发热,此虚热也。何谓实热?小儿饮食不节,或误食辛热之物,或衣被过厚,内热熏蒸,烦躁口渴,此实热也。”

解析:这段文字详细阐述了小儿发热的表里虚实之分。表热是由外感寒邪引起,有头痛、发热、身痛无汗等症状;里热多因饮食停滞,表现为呕吐腹痛、发热口渴;虚热常见于小儿气血未充或大病之后,有元气虚弱、四肢倦怠、口渴发热等表现;实热则是由于饮食不节、误食辛热之物或衣被过厚,内热熏蒸所致,出现烦躁口渴等症状。对于小儿发热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温病条辨·解儿难》:“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不奈三气发泄。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

解析:强调了小儿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对疾病的易感性和传变的迅速性。小儿皮肤薄嫩,神气怯弱,经络脏腑幼小,不耐外邪侵袭。一旦发病,邪势如奔马,传变急如闪电。在小儿发热时,应高度重视,及时诊断和治疗,防止病情迅速变化。

4、《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纯阳,无烦益火。”

解析:指出小儿为纯阳之体,阳气相对旺盛。在治疗小儿发热时,不能随意使用温热药物过度补益阳气,以免助热生火,加重病情。应根据小儿的体质特点和发热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清热、解毒、凉血等方法进行治疗。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直接登录,无需注册

X关闭
X关闭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