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心照不宣,那正是失去带来的痛苦在蔓延。”
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给我发来了消息:“他恋爱了。”
我们现在凭借着偶尔的聊天来猜测对方的近况,大概也知道她有一个处于暧昧期的朋友,距离在一起就差一个合适的契机。
“渣男。”
在聊天框跟着骂令朋友伤心的人大概是我的友谊外在表现之一,杨笠说“我说过最刻薄的话是对我闺蜜男朋友的前女友”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但这句话发出去之后却迎来了长久的沉默,隔了一个多小时她回我说:“不是他,是他。”
于是我也明白过来,她说的是高中时她的前桌——一个我们所有人都以为他们会在一起的那个男孩子。
看着屏幕上由于时间隔了太久而显得格外孤单的“我仿佛失去了什么”,我们默契地将这一页揭过。
那句“你还喜欢他吗”到底还是消失在了输入框里。
图片
“他也没再找过她,时间距离磨灭了悸动与记忆。”
我其实很为他们感到遗憾,当初的想象里这两个人就该要圆满。
其实他们并没有说过什么有关于“喜欢”的话,也从来没有在一起过。甚至她根本不承认自己对他有好感。
她当时很依赖他,信任、怀疑、占有欲,这些超出了普通朋友界限的情绪也不止一个人能感受到,但她仍然坚定地说她甚至是讨厌他的。
我相信她,情绪也可能令人误判,只有她自己的感受最为真实。
但我猜她自己也不确定,只是不知道这种不确定是源于不安全感还是当时环境对“早恋”这个词的不友善。
社会学的老师说“早恋是动物行为,因为这出于本能,我不提倡早恋,因为我害怕你们分不清什么是喜欢,什么是欲望”。
从生理上来说当然是这样,但从另一面来看却也格外浪漫,少年的心动就是最心动,想要和你在一起只出于本能。
何况人生碌碌一场,只有少年恣意轻狂。
他们换了好几次座位还是始终坐在一起,两个人都没有选择进一步或者干脆退开,只是一直保持着隔了一层的近距离。
后来高考结束各奔西东,她说该消除他对她的影响了,于是删掉了他所有的联系方式。
他也没再找过她,时间和距离磨灭了所有的悸动与记忆。
直至现在,看见她的消息,我也分不清她到底是后悔、失落还是遗憾,也许想得最多反倒是我这个局外人。
图片
“你没有要求过他这样做,所以从一开始选择权就不在你。”
他们关系的主动权看起来好像一直掌握在她的手里。
进、退、疏远、切断联系,都是她的决定,他好像从来都是在被动地接受她的选择。
但两个人的相处,主动权从来在付出更多的那一方。
他可以随时选择抽身而退,也可以将选择的权力交给对方。
我之前写的一个小片段里有一段对话:
“有人愿意为你低到尘埃里,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感激的事吗?”
“又不是我要他低下去的。”
你没有要求过他这样做,所以从一开始选择权就不在你。
我从来都觉得张爱玲活得通透,也许“低到尘埃里还要开出花来”的爱情观不太现代,但即使爱时卑微如尘,她离开得也干脆利落。
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其实从来不根据胡兰成(朋友)的心意改变,真正决定的,只有她自己。
图片
爱得飞蛾扑火不留余地,大多数时候我其实不太喜欢这种行为,恋爱脑的热烈总容易伤人伤己。
但我仍然建议如果遇到了心动的人就好好地、投入地去爱一场,去努力,去付出。
总要经历过才知道到底值不值得,谁知道飞蛾扑火的时候自己是不是也有光呢?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是大多数的“自我”,黑与白的中间地带。
我们不全然光明伟大,也并不完全堕落颓废,应该会有一部分人和我一样,颓然又挣扎着想要变得更好一点。
我们寻找到生命意义的途径只有工作的价值、爱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而爱是我们挣扎着扑向盛大的光明的唯一一条路。
其实不只是男女之爱,只是不以血缘为纽带、不为外力所裹挟,却也心甘情愿不计得失,似乎只有这样的爱最具代表。
我们都是灰色动物,但即使是灰色也会有光辉的时刻——当你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