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被穷养长大的我:花钱心疼,挣钱不行。
从我记事起,我们家条件就还可以,一家四口住在两室两厅的家住大院,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日子过得也算开心。
只是后来老爸做生意失败,欠了一些钱,为了还债,老爸老妈选择出去打工。
留我和哥哥在家跟着奶奶住。
也是在那段时间里,我给自己贴上了“穷”的标签。
那时候我在读二年级,学校搞竞赛,我成绩还行,被老师抽中了,但是要花17块钱买一套试卷。
我回家向奶奶要钱,她拒绝了,她说我们家没有钱给我买试卷。
图片
我从小就脸皮薄,没有要到买试卷的钱,也不好意思去学校。
因为别的同学都交了,就剩我一个了。
过了上课时间,我还没去,老师就派了两个同学去我家,把我带回了学校。
我哭着把情况说给了老师说听,她听后沉默了一会就让我回教室上课了。
只是后来再也没提让我参加竞赛的事情。
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们家很穷,穷到买不起17元的试卷。
其实,如果我妈在家的话,是肯定会给我买的,但是奶奶觉得没必要,就拒绝了我。
那时的我就在心理种下了,我们家很穷的种子。
two
后来老爸老妈从外地回来,在家里做起了小生意,生活也慢慢好了起来。
但我们家每天讨论的话题还是跟钱有关。
记得初中毕业时,我跟同学一起报了画画班,上午试完课,回家准备向老妈要学费。
可当我刚开口说想学画画,就被拒绝了,我妈说我不是那块料,就会浪费钱。
然后我就又明白了:我们家很穷,没钱多余的钱供我学画画。
由于长期暗示自己很穷,这导致我自卑又敏感。
图片
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时候,我会在心里对自己说,等我有钱了,我也要这样。
我把我一切的不好都归结到我不够有钱。
同时,我听不得别人的任何带有指责的话语,即便是没有指责的意思,我也会认为就是在指责我,直到现在,我依旧还很敏感。
因为敏感,我还跟男朋友吵过架,比如他说,你这个东西怎么放到这里了?
到我耳朵就翻译成,男朋友说,我不应该把东西放在这里,他在指责我。
于是我就爆发了。
three
穷养不仅严重影响了我的金钱观,还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思维。
我大学生活费一次只要500,因为我怕要的话花的也多,我不想多花父母的钱,每次都是实在没有了,才会打电话要。
因为怕花钱,我做什么事之前都会先了解需不需要花钱,或者需要花多少钱,再决定要不要做这件事。
比如我大学出行买火车票,明明买得起卧铺,却还是会因为硬座价格要便宜一半而选择坐十几个小时的硬座。
图片
我会因为花钱而难过,却从未想过主动挣钱。
我只会一味的向内省,而没有想过向外去挣。因为我只被告知没钱,有没被告知可以通过挣钱解决没钱这个问题。
我以为穷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我的起点要别人的低,所以我很多事情都做不成,所以我输不起,只能小心翼翼。
因为被穷养,我一直活得唯唯诺诺,错过了青春里的太多太多美好。
four
第一次听到“穷病”是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也是第一次一是到自己对待金钱的态度是不健康的。
但我并没有想把发去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了忽视。
就像前文提到的,在我的思维里,穷是无法改变的。
直到后来通过阅读我认识自己思维上的“穷”比金钱上的“穷”要严重的多。
金钱上的贫穷观最多是让我在花钱的时候会心疼,难过和自责。但是思维上的贫穷,却足够毁掉我的一生。
图片
因为思维贫穷,我的格局变得无限小,只能关注到一些蝇头小利,得到了就开心,没有得到就难过。
我的生活也被这些点滴的得失充斥着,看不见未来。
可我忘记了,生活除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还有更多更好的财富。
我也忘记了,除了关注眼前的得失外,我还可以去做跟多有意义的事情。
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越是在意的时候越是得不到。
而我只能让自己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深深的内耗中。
five
如果想摆脱“穷病”,那就只能自救。而对于我来说,自救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
通过阅读,我知道了原来自己一直是固定型思维的人,喜欢自我否定,害怕接触新的东西,恐惧失败。
所以后来,每每内心生出“我不行”的想法时,我都会告诉自己这是错误的想法,我应该给自己尝试的机会。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花钱心疼,正是对应了经济学上的“损失厌恶”。
图片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所以对于挣钱和省钱,我会更偏好于后者,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被穷养的我花钱心疼,挣钱不行。
通过阅读,我不再着眼于当下的得失,而是去寻求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归属感、心流、人生的目的等。
当我投入全部精力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发现那些焦虑、自卑、敏感等负面情绪全都离我而去了。
写在最后
拥有穷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拥有穷病而不自知,拥有穷病而不自治。
希望我们都能有勇气去直面自己的不足,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也希望我们最终都能找人生的意义,遇见那个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成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