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籍印度裔作家维·苏·奈保尔曾说过:“如果你跟我一样,并不了解你出生地的历史,也没人告诉你这段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者只存在于档案中的历史,当你这样来到世界上,你就必须了解你的故乡。”
我的故乡茅市镇,旧称茅洞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西南隅,总面积一百五十八点六平方公里。它东连硫市镇,南毗近尾洲镇,北邻柞市镇,西接祁东县粮市镇,距衡阳市区(确切地说是市政府)约四十五公里,距县城云集镇和南岳机场约四十公里。茅洞桥人自古尊师重教尚文,原有衡南六中、茅市完小附中、黄巩完小附中、五一农中、斗山中学等中小学,高峰时期四十多个大队都有小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生逾万人。衡南六中与茅市附中合并组建茅市联合学校,原衡南六中称为主校区,原茅市附中改称茅市校区,兴办六年全日制小学,另有荣贵校区、斗山校区、白木校区,共同支撑着当地的乡村教育。
茅洞桥开埠是在清朝初期,民国时期市场交易趋于繁荣,衡州官民有“东乡泉溪市,西乡演陂桥,南乡茅洞桥,北乡洪罗庙”之说,其中又以“南乡茅洞桥”最为知名。当地资源丰富,物产富饶,是优质大米、花生、豆类、芝麻、油料、荸荠、蔬菜、桃李瓜果的重要产地,鲜鱼、生猪、菜牛、山羊等年产量均居全县前列。山多林也多,有大片松、杉、枫、梓、南竹等经济林木,一年四季景色常新,树木交易也自发形成了比较大的市场。据说地下探明有铜、铁、铅锌等多种有色金属和重晶石、石灰石等非金属,但是否有开采价值尚不得而知。
衡阳人都知道,茅洞桥有三大名优特产,分别是烧饼、拎豆腐、黄皮草鱼,鲜嫩美味成了远行者的乡愁。烧饼其实哪儿都有,也易于生产,但不像茅洞桥这般成规模,十几家店铺每年生产几千万个烧饼,销往衡阳、长沙、广州、深圳、武汉、上海、北京等地。
衡南县历史上与衡阳县并为一县。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湖南巡抚陈宏谋奏请朝廷允准,始析衡阳县东南境置清泉县(今衡南县域,以境内泉溪清泉山得名)。有清一代,清泉县出了二十七个进士。名举人源远堂甘耀学(一作学耀,1710—1791),字乃光,雍正十三年(1735)乡试中举,以大挑得蓝山知县,后擢湖北随州同知,归乡后主讲石鼓书院,被丁氏白沙书院聘为山长,著有《乃光文稿》三卷、《石鼓吟草》二卷。衡州名翰林丁一焘撰《清泉甘氏清芬录序》,称其“敦望于乡者,士以为矜式,家以为典型”。乾隆年间,清泉首任县令广陵江恂在《渤海郡源远堂甘氏创修宗谱》序中,预言甘氏“名人达士接踵而生、联袂而起者众也”。道光年间,衡州名翰林常大淳在二修谱序称赞甘族:“诸君子具澄源清本之思,成追远返始之举,由亲亲而仁民,他日同佐夫!”晚清衡州名进士、书画大家曾熙于三修谱序中慨叹:“余阅清南甘族之谱,而以为于易象尤有合焉!”另有斗岭全氏晚清贡生全素铨,京师国子监肄业加同知衔,撰有先祖全子才南宋末年居衡始末《金钱冲记》,与秀才全焜(端斋)所撰《斗岭记》,见于全氏五修家乘,现已嵌于栋湾全氏新宗祠壁间。
随着湘军中兴及江南钱财的流转,湖南全省的气运为之一变。泉水江段必行一房出了四个名将名宦,段华、段起、段棣垣兄弟仨系曾国藩部伍,曾与太平军作战。段华、段起分别诰授从一品和正一品官衔,段棣垣花翎副将衔即补参将,段华次子段明耀诰授援越靖边将军,满门封赏数十人。民国时期,段家再出两个中将(段彝廷、段沄)、四个少将(段徽缙、段徽楷、段政、段宜银),还有四十二个校官、尉官,号称“四十八根斜(乡音念qià)皮带”,实为近世中国南方家族所少见。八石村增福堂人全祖凯,谱名彰镐,字文林,别号翊臣,当地人习惯尊称“镐大人”。早年投奔湘西田兴恕部,随曾国藩赴江南征讨太平天国,再调贵州、云南两地平定少数民族起义,后往山东烟台前线归李鸿章节制,转战边关海防,屡有战功殊勋,先后敕授贵州镇远、云南昭通、云南腾越、山东兖州四镇总兵,赏加刚勇雄勇骧勇叶普铿额巴图鲁名号,钦赐花翎记名提督,诰封振威将军(从一品),上封父祖三代。斗岭白木村青山桥茶园人全玉品,谱名彰盛,字运泰,号极堂,清廷敕授武显将军,钦赐花翎,升用总镇,诰授云南楚雄协镇,亦封父祖三代。
多年以前,我就有为家乡茅洞桥编选一本文化地理图书的想法,以此解密中国南方一座乡镇的生存密码。2017年8月14日早上,读到王一彪学长的美文《白斗冲的点滴记忆》和《钓鱼琐记》,所写即其早年乡居往事,不由心头一喜。于是,与他商量将原来的心愿付诸实施,争取三四年完工,得其欣然赞同与支持。半个月后的9月2日,我即做东邀约在衡乡友、作家商讨写作计划。10月22日,我们全家偕同省内文学艺术名家及社会各界人士,共计六七十人奔赴茅洞桥,深入乡镇山村、田间地头采风创作,以各自真性情描摹故乡往事与崭新风貌。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一点的是,就在我们首次赴茅洞桥采风那天,世界华文诗坛泰斗、文人书法大家洛夫先生,应我之邀挥毫书写“茅洞桥记”四个行书大字,将之通过微信发来,为家乡衡阳的风雅之举再添佳话。
《诗经·小雅·小弁》有言:“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说望见故乡桑梓树,心中顿生敬重心。茅洞桥钟灵毓秀的山山水水,曾经养育了我们的祖祖辈辈绵绵瓜瓞;茅洞桥有史以来第一本书的策划、采风、写作、编选、出版,则给了我们一个答谢报恩的机会。躬逢二十一世纪大时代的我们,要做古人预期中的人物,履践并修正从前的因果,铭记并感念吾乡吾土、那山那水、斯人斯文,不断地从四海八荒发声助力,共同祝福家乡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