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干了20年护肤品配方研究,但我这个小号(“三亩叔”)很少写品牌,今天要破个例了。因为适乐肤(CeraVe)真的很特别。我甚至觉得这个品牌的理念跟@小圃有点像,如同陈嘉映老师说的:
他们就是想让世界看看:什么,才叫做漂亮的配方。
家主的皮肤干痒
下半年莫名其妙的皮肤发痒会陡然增加,尤其是干性皮肤——小块区域泛红“刺挠”,不是什么大毛病,但是特别烦人。秋冬季节气候干燥只是一方面,年底的各种汇报总结,工作压力是另一方面——家主这几天脖子就有一块,又红又痒。
如果这时候看医生,又是排队两小时,看病三分钟(没办法,医生真的很忙),拿出来一管“糖皮质激素”。不涂吧,真的痒;涂吧,又有点战战兢兢,毕竟“激素”类药物不敢长期用啊。
刚好我去进博会,走到CeraVe的展台前,猛然想起她们是干敏皮的大专家,立刻拉住站在那里的一个老熟人:“有没有你们C霜的样品,我现在急需一点MVE,长效滋润。”(我的真实想法:C霜和小圃婴儿霜搭配,先涂小圃婴儿霜,再涂C霜。)
在行业里浸淫了20年,我敢说CeraVe的神经酰胺(Ceramide)和MVE技术组合拳是真的帮忙,可以缓解跑医院的焦虑。因为从2000年到2006年,研究人员跟皮肤科医生一起,花了很长时间才用MVE装载上Ceramide,形成Cera(mide)+(M)Ve,联姻出CeraVe。
为什么C霜跟小圃婴儿霜结合在一起会有更好的效果呢?
因为婴儿霜中的“麦冬根提取物”是相当有效的舒缓成分,@小圃在研发过程中跟很多(极其有效的)分子做过对比的,在护肤品行业能用的(我们试验过的成百上千种)原料中,“麦冬根”对于家主这种情况是最能打的。
用婴儿霜打底之后,加上C霜极其强大的“持久保湿”能力覆盖,情况缓解肉眼可见。
没有金刚钻,做不了“神经酰胺”配方
咱们基础颜究的街坊大都知道“神经酰胺”,是角质层“填缝剂”的重要组成。有了“神经酰胺”,角质层才能既紧密又强韧,扛得住风,扛得住水,扛得住温度变化,扛得住摩、擦、蹭、刮。
Peter Elias博士(行业大神)开创性地提出角质层是“砖块”(角质细胞)拼接在一起组成的,在“砖块”和“砖块”之间是“填缝剂”。
但“神经酰胺”这个群体有一个问题,它们不像“甘油”那样,扔到皮肤表面就能起作用——它们像一块一块的乐高积木,是需要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如果直接往配方里扔神经酰胺,它不能在皮肤上形成有序的结构,最终产品成本大大提高,产品效果却没有那么理想。
于是这个昂贵的原料就一直等啊等,等到2001年一个专利的出现,这就是“渐层导入技术”(multivesicular emulsion,MVE),也就是CeraVe这个品牌名中的“Ve”两个字母的来源。
有了这个技术,神经酰胺那些昂贵又娇气(需要敷到皮肤上并且仔细地安放好)的分子,就能妥妥帖帖地被使用起来,不至于浪费了。MVE还有一个特点,它像一个俄罗斯套娃一样,可以一层神经酰胺接着另一层神经酰胺,在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里)慢慢地把自己“装载”的神经酰胺“释放”到皮肤上。
缓慢释放,狙击干燥
对于像家主这样的干敏皮来说,“有就一顿冲,没了敲米桶”的做法是不靠谱的。不幸的是,相当多的保湿产品都是这么干的。在刚涂抹上去的十几分钟或者一小时之内,这些产品都有良好的保湿效果。但如果把时间线再拉长,那些在皮肤表面“护”住水分的保湿剂,慢慢就流失了,皮肤也就重新回到干燥的状态。
但是带着神经酰胺的MVE就不一样了,它可以在一整天的时间里,一层一层地剥下来神经酰胺,铺展到皮肤表面上去。
我找到两篇相关的文献,一篇是2016年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and Aesthetic Dermatology上,另一篇是2020年发表在Dermatology and Therapy上,都验证了MVE加持的神经酰胺的力量。
咱们重点说一下第一篇哈,这是一篇医生撰写的论文,系统性地把“MVE+神经酰胺”组合在医生遇到的各种干燥、敏感类型的皮肤上遇到的问题都列举了一遍,每个都有很好的表现——要知道,这些可都不是“正常皮肤”,比我们日常护理要困难得多。
这就是CeraVe(和@小圃)的风格。本来是医生处理的事情,他们偏用护肤品行业的材料和方法,也来试试——他们还真的做出来了相当靠谱的东西:虽然不能替代医生的手段,但却让医生们有了更多的工具,更温和而持久的工具。